边捡六便士,边找月亮
AI撞上短剧,这两个当下中国市场上最火热的赛道,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最近,抖音和快手先后上线AI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和《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简称《三星堆》和《山海奇镜》),抖、快分别提供了AI技术支持。
《山海奇镜》画面,图源:「闲人一坤」公众号
对许多影视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两部AI短剧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它代表了当下生成式AI技术所能呈现的最佳影视效果,在此基础上也展现了AI短剧落地商业化的可能。
对抖、快来说,这两部剧也承担了「前哨站」和「中途岛」的职能。
「前哨站」在于,短剧市场正在快速膨胀,但趋严的监管同时限制了传统短剧内容的供给,谁能率先用AI开辟出一条通向新题材的路径,谁就能在内容竞赛中抢占优势。
而「中途岛」意味着,AI短剧能够成为公司优化和推广AI视频工具的场景载体。一方面,创作团队所反馈的问题提示了产品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AI短剧实际上也是科技大厂的「卖家秀」。
就在《山海奇镜》上映前,快手也宣布旗下被誉为中国版Sora的可灵正式上线网页版并提供内测机会,目前申请人数已突破50万。字节跳动亦在近日分享了文生图、类Sora大模型的最新技术进展。
显然,这场围绕内容与技术的竞争已打响了发令枪,谁将抢先撞线还扑朔迷离,但至少从现在来看,许多线索已浮出水面。
1、AI短剧的「富养」和「穷养」
虽然同为AI短剧,《山海奇镜》和《三星堆》在「家庭背景」上天差地别。
《三星堆》是「北京大视听」重点项目,由北京市广电局提供从项目孵化、立项备案、剧本扶持、内容审核、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全流程指导扶持。
虽然制作周期只花了5个月,但实际上《三星堆》早在2022年便已经立项。
彼时生成式AI技术尚未成熟,因此《三星堆》早期遵循传统科幻电影的制作流程,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进展缓慢。作为参照,去年夏天爆火的《封神》三部曲花了导演乌尔善接近10年时间,《流浪地球1、2》同样分别耗时3、4年进行筹备。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宣发画面,来源:博纳影业AIGMS制作中心
与「贵族」出身的《三星堆》相比,《山海奇镜》显得更加「草莽」,更符合AI时代人人都能手搓大片的想象。
今年1月,《山海奇镜》的导演陈坤在自己的公众号「闲人一坤」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山海奇镜〉一场海贼王式的AI冒险》。
据陈坤自述,《山海奇镜》这个萌生于他和智能体的一次闲聊,此前已有了第一版预告片,但因预告片所用音乐为他人所作,陈坤被原作者找上门,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对方并非是维权,而是对《山海奇镜》很感兴趣,希望一起为爱发电。
基于同样理由加入团队的还有配音室、AI技术大牛……这正是「海贼王式AI冒险」的含义,陈坤就像动漫里的路飞,不断遇见新伙伴,一起驶向理想中的One piece,也就是《山海奇镜》。
陈坤不断收集伙伴,图源:「闲人一坤」公众号
既然是「海贼」,钱当然是个大问题,陈坤也在公众号里呼唤金主。
“《山海奇镜》目前我们已经做了部分的人物形象概念图和场景图……如果您是平台和投资方,对此感兴趣,也请联系我。”
显然,快手就是那个最后带着钱和技术登船的伙伴。
在陈坤和伙伴一起手搓大片的同时,《三星堆》也在2024年被爆火的生成式AI从传统科幻电影的轨道带向了AI短剧。
“过去我们在工业化电影制作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现在借助AIGC技术的赋能,我们仿佛插上了翅膀,迅速实现了许多IP储备的构想。”博纳影业制作总监曲吉小江说。
博纳影业是《三星堆》的制片方,在2024年年初完成搭建了自己的AI工作室——博纳影业AIGMS制作中心,并与抖音合作,用5个月时间交出了《三星堆》这份答卷。
今年7月,《三星堆》和《山海奇镜》先后上映,前者通过抖音和优酷进行分发,而后者仅发布在快手星芒短剧账号,二者均为免费。
从播放数据的走势来看,以《山海奇镜》为例,其点赞量高峰均出现在预告片和第一集,随后便开始断崖式下跌。
《山海奇镜 》点赞量呈下降趋势,图源:快手
不过需要补充的是,AI短剧的点赞量与快手星芒短剧上其它作品相比都差距较大。
以《我在大宋开酒吧》和《实习生菜菜》两部非AI短剧作为对比,上述作品前5集点赞量分别为77.6万、192.3万,而《山海奇镜》前五集点赞量仅为1.87万。
通过复盘《三星堆》和《山海奇镜》的诞生,可以发现三点关键信息。
一是,市场存在出资方愿意为AI短剧买单。
虽然《三星堆》立项之初所设定的目标并非AI短剧,但从事实来看,经过协商调整后各方接受了AI短剧这个方向。此外,陈坤公众号中也提到过制作《山海奇镜》预告片后找上门的合作很多。
二是,AI短剧的推动过程中,离不开多方的协同。
据「硅基研究室」梳理,目前市场上的几部AI短剧背后均有官方背书,尤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近两个月内陆续推出了《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三部作品。
三是,AI确实能降低影视作品的成本,并给行业带来变化。
《山海奇镜》不用说,是小团队撬动大制作的典型案例。陈坤介绍,相对传统的短剧制作成本,这部AIGC短剧的成本是前者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平,工作人员的参与人数是传统剧组的十分之一。
而对原本就具备大制作实力的博纳影业而言,AI同样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博纳影业行政总裁蒋德富指出,可以靠AIGC短剧集的模式提前探查市场的动向,从短剧到长剧再到电影,实行三步走战略,在产业链条上形成闭环,让之后投资长剧和电影更有把握,投资方向更准确。
2、抖快借AI短剧「秀肌肉」
据陈坤介绍,在OpenAI推出Sora的那天,他激动到一夜没睡,作为一个AI影视创业者,他从Sora生成的几个视频里,看到了商业化交付的机会。
“Sora对于现实世界的真实还原程度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级别,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他写道。
但这种激动很快就变成了虚无感,理由也很简单:一是自己没得用,二是不知道会不会只是「卖家秀」。
和陈坤类似,在Sora发布的近半年里,市场情绪也由激动转入了冷静——许多媒体和机构在尝试了当时国内公开可用的AI影视工具之后发现,AI想要从传统影视嘴里分蛋糕,或许还得再修炼几年。
但很多人也误判了,中国公司追赶的速度启示非常快。
自今年5月起,国内类Sora视频模型陆续公布,生数科技、智象未来、美图等多家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其中,快手发布的「可灵」关注度最高,被称为「中国版Sora」。
可灵和Sora一样,采用DiT新型视频构架,陈坤形容它带来的改变是代际型的提升,并用行动为自己的评价背书——将整部《山海奇镜》用可灵重制。
在重制过程中,可灵团队也提供了专人配合陈坤进行动画制作。
据了解,可灵团队成立于3月初,由快手视觉生成与互动中心负责人万鹏飞带队,向快手副总裁盖坤(于越)汇报,并且在项目开始后不到一个月就获得了CEO程一笑的支持。
“盖坤常说的就是,公司的(算力)卡都给你们用,公司全力支持”,可灵团队的技术人员对外透露,“甚至程一笑亲自发话‘可灵要大做’,AI是一定要跟紧的方向。”
快手大力推动可灵,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服务快手的内容生态。
据报道,快手推断AIGC时代下的短视频产品将与现在的形态完全不同,可灵只是探索的第一步。
同时,短剧作为快手重点发力的赛道,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为创作者插上AI的翅膀,有助于他们尝试新的题材并反哺AI工具形成数据飞轮,从而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二是服务快手的电商生态。
素材不够是电商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图生视频、文生视频能低成本丰富品牌的素材库。
因此内测期间,快手不仅面向C端发出了内测申请,同时也将名额分给了电商合作比较频繁的MCN机构,如遥望科技。
回到快手与陈坤的合作,更像是借《山海奇镜》「秀肌肉」。显然,通过一部AI短剧展现可灵的能力有多强大,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
字节跳动的思路可能也与快手类似。
据「钛媒体」报道,在字节跳动内部,AI大模型被设为集团最高级别(P0)的方向。
产品方面,字节跳动此前推出的豆包大模型,已经被应用于豆包App、扣子、飞书、抖音电商等字节旗下业务。
同时,为了推广豆包大模型,字节跳动在今年5月打响了大模型价格战的第一枪。
而这次选择在《三星堆》上映后不久公布类Sora模型「即梦」的最新进展,或许也是为了展示借机争取更多的客户。
3、AI短剧,能火多久?
不过,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AI短剧究竟是真场景,还是噱头?
在看完《山海奇镜》在内的多部AI短剧之后,有许多用户的主要感受有三点:特效场景华丽、情节零碎、一致性有待提升。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无疑决定着AI短剧未来还能火多久。
低成本量产特效场景是生成式AI切入影视领域的最大优势。
在传统影视作品的成本结构中,特效是重要组成部分。以《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为例,总计3.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中,特效耗资接近2亿美元。
而生成式AI有望大幅度降低这部分成本。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此前接受采访时透露,电影《悬崖之上》中,一部分雪景画面通过AI生成,使得原本需要120人团队的项目,即便减少三分之一的人手,仍能够完成。
电影《悬崖之上》剧照
高度依赖CG技术的「大制作」玄幻和科幻,是包括AI短剧在内的AI影视作品打开局面的最佳赛道。
“AI影视在发展初期,一定要选择传统影视的痛点来进行创作”,陈坤在复盘《山海奇镜》的文章中总结。
但有了明确发力的赛道,并不意味着AI短剧在BC两端快速形成商业模式。
在C端,从「硅基研究室」观察到的AI短剧点赞、播放量数据来看,用户愿意花时间看一部AI短剧,但如果把标准提升到付费,用户的付费意愿尚不清晰。
在B端,目前市场上大火的AI短剧均由大厂买单,如前文所介绍的那样,《山海奇镜》本身就可以看作快手可灵「秀肌肉」的一部作品。
或许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企业选择通过赞助AI短剧使自己的AI故事成色更足,但这种由市场热点驱动的生意终归只是水中浮萍,AI热一旦衰减便风光不再。
商业化遇阻,主要是因为当前的AI技术,尚不足以支撑AI短剧讲出符合观众预期的精彩故事。
具体来说,由于通过AI生成长视频容易出现各种反物理形变,同时业界尚未找到方法保证生成画面的质量,因此单个镜头的时长往往较短,导致节奏感较差。而这也是观众感觉情节零碎的核心原因。
那么,AI短剧就一定行不通吗?
如果以讲故事为标准,恐怕确实还得等AI技术再迭代几轮,但如果以制作TVC(商业电视广告)为目的,却是可行的。
与短剧相比,TVC单个镜头的时长更短,对人物一致性的要求不高,同时不需要复杂的故事情节。这些特质使其避开了当前AI技术的诸多短板,且不影响AI技术发挥降低视频制作时长和成本的优势。
而广告导演看重的,是AI与TVC结合后,工作流变得更加灵活,不论甲方提出什么样的修改需求,都能快速响应。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许多人进行了尝试。饿了么在今年3月推出了一支由AI制作的TVC,一个月后,广告公司灵动视觉在AI的辅助下,仅用2.78天便制作完成了一条汽车广告。
整体而言,AI短剧虽然不是噱头,也具备了商业化交付的潜力,但距离真正的落地赚钱,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不过幸运的是,对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从业者而言,脚下并非一望无际的荒漠。
文章来源于“硅基研究室”,作者“白嘉嘉”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