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短剧产能,在不短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作限制短剧出海市场更快增长的关键因素。以头部厂商点众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其单月国内短剧的产量能达到 50-60 部,而海外短剧的预计年产量为 100 部,仅为国内水平的 1/6。
产量有限,一方面是因为海外短剧的制作成本颇高,不仅直接拉高了入局门槛,也让参与的平台方更倾向于“谨慎下单”;另一方面,则是受职场文化差异、人才储备少等因素影响,海外短剧产出周期通常更长。过往,从业者大多期待随着供应链完善、市场教育程度的加深让“供给飞轮”实现更高效运转,但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人解决不了,AI 被寄予厚望,近期几个新工具的陆续发布,都指向了一个新的解题方向——AI 短剧。
生成式AI短剧——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上个月,昆仑万维发布了 AI 短剧生成平台 SkyReels,美图秀秀也在 7 月底发布了专门用于 AI 短片生成的 MOKI。目前两款产品都在内测中,它们大多集成 AI 脚本生成、AI 分镜生成、AI 视频生成、AI 人物配音、AI BGM 等一系列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串联多个大模型,打穿垂类场景的工作流思路。虽然理论上,创作者也能自行搭建类似的工作流,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依旧难以上手,且实际的产出情况也并不如预想中高效。
AI 短剧生成流程图
即便如此,AI 短剧内容平台已经先在市场上推出,CreativeFitting 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 Pre-A 轮融资,AI 短剧 App Reel.AI 已经上线,另外还有一些创业者也在尝试。AI 短剧平台 PopShort.AI 就是其中之一,创始人 Alex Li 告诉我们,他们的自建流程中真人编剧完成剧本,制作环节基本也是由一人完成。目前视频生成也还涉及到大量手动调整的部分,例如 AI 视频生成的过程类似抽卡,每次生成一个 3-5 秒的视频,这意味着单集 1 分钟的 AI 短剧至少需要生成 15 个可用片段,之后再手动剪辑,目前产能大概是 1 人 1 天 1-2 集。而 SkyReels 的公开信息显示,其能批量生成 30 集 AI 剧本和短剧,理想情况下效率提升将非常明显。
“我们也在等 SkyReels 的成果。”Alex Li 告诉我们。
在目前公布的 Demo 中,SkyReels 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实验室逃走的 424 号试验品相遇的短篇奇幻故事,整体属于写实风格。成片的一大特点是采用了更多的画外音来推进剧情,人物对话较少,以此减少人物说话嘴型不够自然的影响;其次在画面上,人物的动作表现相对单一,更多利用运镜变化、背景物体的运动来体现画面的丰富度,以减少“PPT 感”。总体上说,受限于当前的模型能力,能感受到 SkyReels 选择了不少折中的设计,样片呈现上也更像短片而非短剧,虽然已经能呈现出一段完整的剧情,但就主观感受来看,制作出的内容还不能算是达到可消费水平。
单就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的生成式 AI 短剧而言,已经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是 AI 短剧的核心优势在于题材。从央视频的《补天》到快手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字节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它们涉足的神话、科幻等其实一直是传统短剧碍于成本等压力鲜少尝试的题材,而 AI 短剧有机会为短剧题材带来突破。
二是目前看到尝试从 C 端收费的AI短剧,在呈现上也更多采用了“折中”的策略,去弱化 AI 短剧效果的缺憾。比如AI短剧平台 Reel.AI 朱江在对外交流中透露,他们率先实现规模化用户付费的实际上是 AI 动漫短剧,非动漫短剧预计要在今年下半年才能达到可消费水平;PopShort.AI 目前总共上线了 2 部非动画 AI 短剧,也产生了一定收入,但 Alex Li 也直言目前依旧存在人物动作幅度有限、声音不自然等问题,下一部他们计划尝试“AI互动短剧”的形式来避开和真人短剧的直接比对。
Reel.AI的AI动漫短剧和Popshort.AI的真人AI短剧
不难看出,在 AI 短剧呈现效果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相关从业者的思路更多是找到 AI 短剧和真人短剧的差异点,去“扬长避短”。MOKI 或 SkyReels 等全流程工具的发布,也许会加速 AI 短剧走向市场的过程,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依旧属于小范围内的探索。而相较于用 AI 生成短剧,传统短剧从业者接受度更多的实际上是用 AI 工具实现单点提效。
AI工具,剑指翻译与二创?
笔者简单调研了身边 8 位短剧出海从业者对 AI 工具的应用情况(调研对象包含从事版权、承制、平台、翻译各环节的从业者),相关应用目前主要是针对翻译短剧场景。视频生成相对少有人提及,主要是因为目前AI的发挥水平不算稳定。海外短剧制作公司 Emotive Bunch 制片人谢嘉一表示,他们目前在尝试用 AI 文生图、图生视频工具制作海外短剧的后期特效,比如吸血鬼、狼人变身,狼人眼球变色,甚至是大景别的汽车爆炸,房屋烧毁等,呈现的效果确实能够满足需求,但也需要大量的试错和调整。“未来如果能解决可控性及一致性问题,我们也期待 AI 和短剧的结合能极大提升后期制作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而得到从业者认可的 AI 翻译工具,其实也不像想象中的“一键翻译”这么“无趣”,其核心功能也服务于翻译短剧的前置环节,比如短剧翻译前需要做的原字幕无痕擦除、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来提取短剧字幕等(由于短剧背景音大、转场快,传统方法提取字幕准确率低而体现出优势)。至于翻译的部分,AI 辅助之后往往也还需要真人把关,这也是翻译服务商也会积极采纳类似工具,并将其作为打包服务出售的原因。据某家 AI 工具服务商公开透露,去年下半年至今其已与上百家短剧出海企业达成合作,足见其应用广泛。
某字幕擦除工具的演示视频
除了 AI 翻译服务,面向短剧二创的 B 端、小 B 用户的 AI 工具市场也非常蓬勃。国内市场短剧二创主要用于分销,创作者可以从中获取分成收益,但是视频剪辑本身也是一道门槛,同时费时费力。在传统的工作流程中,二创创作者需要自行编写解说词和脚本,再进行剪辑、配音和上字幕。但是如果使用剧推推这类 AI 智能剪辑工具,几乎只用导入短剧素材,就能在数分钟内生成一条可发布状态的短剧解说视频,尤其对于新手来说,非常友好。
常见的短剧行业 AI 工具
而无论是翻译工具或二创工具,更多看到的实际上是工具对于工作流程的适应和改善;早期阶段的 AI 短剧,感受上更像是“拿着锤子找钉子”,创作者与 AI 工具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磨合。
写在最后
AI 短剧相当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一旦制作门槛打下来,短剧有机会成为类似网文、短视频一样有更多 UGC 参与的内容产品,情况类比于从纸质书时代迈向网文时代,很有想象空间,这大概也是众多 AI 短剧平台、工具厂商选择超前布局的重要原因。Reel.AI 将 AI 非动漫短剧达到可消费水平的时间点放到了今年下半年,与此同时,两款短剧生成工具的公开时间则迟迟没有确切消息,这或许意味着AI短剧走向市场、从 PGC 转向 UGC 还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等待。
文章来自于“白鲸出海”,作者“李爽”。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