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的衰落,与其说是时代的悲歌,不如说是其错失发展机遇的必然结果。
据《每日经济新闻》9月3日报道,芯片巨头英特尔正面临被美国著名股市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以下简称“道琼斯指数”)除名的风险,截至美股当日收盘英特尔股价已跌超8%,反映出市场对其前景的深切忧虑。
据公开资料记载,英特尔与微软共同作为首批两家科技公司,于1999年互联网泡沫时期被纳入道琼斯指数,彰显了其在科技领域的先驱地位。
根据行业分析师的评估,英特尔股价在本年度内已累计下滑近60%,成为道琼斯指数中表现最为逊色的公司之一。鉴于道琼斯指数采用独特的价格加权计算机制,英特尔股价的持续低迷显著削弱了其在该指数中的权重与影响力。
卡森集团首席市场策略师Ryan Detrick对此发表评论称,英特尔从道琼斯指数中除名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而近期公布的业绩数据更是可能加速这一进程,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英特尔于今年8月公布的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达到128亿美元,但较去年同期略有下滑1%;更令人瞩目的是,公司遭遇了16亿美元的净亏损,并预测第三季度营收将不及市场预期。为应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英特尔已宣布实施一系列紧缩措施,包括裁员15%及自第四财季起暂停向股东支付股息,以期重振旗鼓,渡过难关。英特尔到底怎么了?
曾经的科技霸主如今落魄了?
英特尔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与微软共舞的“W-intel联盟”。在那个八九十年代,英特尔的芯片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如同双剑合璧,不仅定义了个人电脑的标准,更铸就了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垄断王朝。提及“W-intel”,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们是那个时代无法撼动的科技双雄。
然而,时光荏苒科技界的风云变幻总是超乎想象。昔日那个在科技舞台上呼风唤雨的霸主,如今却仿佛被时间的洪流冲刷得黯淡无光。当微软的市值如同火箭般蹿升至3.04万亿美元,依旧屹立在科技之巅,傲视群雄时,英特尔却已悄然滑落至一个令人唏嘘的境地:其市值,竟仅为昔日盟友的零头,仅剩859亿美元,这个数字,在庞大的科技版图上,显得如此渺小,几乎要被遗忘在角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古话在英特尔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从昔日的科技巅峰跌落至谷底。今年的股市,对英特尔而言,更是一场噩梦般的洗礼,股价暴跌59.7%,这不仅是对其业绩的沉重打击,更是对其市场地位的一次残酷洗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英特尔不幸成为了失败者,跌出了全球前十大芯片制造商的行列。
更令人唏嘘的是,和曾经的竞争对手相比,英特尔的落寞显得尤为刺眼。新一代芯片巨头英伟达,以其在AI、游戏及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卓越表现,市值一度突破三万亿美元大关,即便在波动中回调,也稳稳站在了2.65万亿美元的高位,这个数字,竟是英特尔市值的三十倍之多,差距之大,令人咋舌。而芯片制造领域的巨无霸台积电,更是凭借其在先进制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市值高达8352亿美元,接近十个英特尔的总和。
即便是那个曾被英特尔压制多年的“小弟”AMD,也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创新,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市值飙升至2216亿美元,相当于2.57个英特尔,成功逆袭,成为了行业内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就连那个只负责芯片设计、不涉足制造的ARM公司,也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市值逼近1300亿美元,让英特尔的处境显得更加尴尬。
英特尔的落魄,不仅仅是其自身战略失误和市场变化的结果,更是整个科技行业快速迭代、竞争加剧的缩影。英特尔显然在这场科技马拉松中落后了。
为何沦落至此?
英特尔何以沦落至此?故事的转折点,似乎从英特尔最新业绩报告开始。
8月1日英特尔发布二季报。财报显示,二季度营收128.3亿美元,同比降1%,已远低于市场的殷切期望;净收入更是暴跌85%,仅剩83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那高达15亿美元的净利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直接滑向了亏损的深渊——16亿美元。
财报发布后英特尔股价当日暴跌26.06%,市值瞬间蒸发约320亿美元,创下了40多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那一刻,英特尔仿佛从云端跌落至尘埃,辉煌不再。
为何业绩如此拉胯?英特尔掌舵人帕特·基辛格在内部信中坦承:“我们的收入未能如预期般增长,AI等强大趋势的红利我们尚未充分享受;成本高昂,利润稀薄;核心业务下滑,新业务投入巨大,导致巨额亏损。”这不仅仅是基辛格一人的反思,更是英特尔全体上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回望过去,英特尔的业绩下滑并非一蹴而就。自2019年起,季度销售额与营业利润便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2021年因疫情带来的特殊需求短暂回暖,但好景不长,2022年特殊需求退去后,销售额与利润便如断崖式下跌,特别是自二季度以来,营业收入几乎持续亏损,英特尔仿佛被困在了无尽的黑暗中。
为了自救,英特尔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痛苦的措施:裁员1500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5%,这是对员工的不舍,也是对未来的无奈;暂停2024财年第四季度股息支付,这是公司32年来的首次,象征着英特尔在财务上的捉襟见肘。但这些举措,真的能拯救英特尔于水火之中吗?
更糟糕的是,英特尔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其旗舰处理器,那些曾让无数玩家和开发者为之疯狂的酷睿系列,如今却频频曝出质量问题。第13代、14代Raptor Lake桌面处理器,如同患上了顽疾,蓝屏死机、性能不稳定,甚至连笔记本芯片也未能幸免。那句“i3战A8,i5秒全家,i7轰成渣”的玩笑话,如今却成了对英特尔技术能力的辛辣讽刺。从装配工艺缺陷到通孔氧化,再到微代码错误,英特尔的修复之路漫长且艰难,修复效果也令人失望。
四面楚歌之下,英特尔似乎正在寻求破局之路。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巨头纷纷伸出援手,协助其应对公司成立56年来的最艰难时期。分离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务、出售可编程芯片部门Altera……这些举措能否成为英特尔的救命稻草?外界充满了疑问与期待。
一步错步步错?
英特尔的战略失误接踵而至,真应了那句老话:一步错步步错。
故事要从21世纪初讲起,那是一个全球科技企业都在眺望未来,渴望抓住下一波科技革命浪潮的时代。然而,在这场赛跑中,英特尔却紧紧抱着PC处理器的霸主桂冠,对即将驶来的移动计算时代视而不见。
当智能手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移动计算市场迅速崛起时,英特尔却还在PC的舒适区里沉睡。它的对手,高通,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技术实力,悄无声息地占领了这片蓝海,成为了移动芯片领域的霸主。而英特尔的X86架构,在PC时代无往不利,却在移动计算市场遭遇了滑铁卢,眼睁睁看着ARM架构异军突起,逐渐取代了X86在消费电子市场的霸主地位。
如果说错过移动计算时代是英特尔的一次遗憾,那么AI革命浪潮的来临,则是对英特尔的又一次沉重打击。AI的兴起,彻底颠覆了计算产业的格局,GPU和专用AI加速器成为了新的竞技场。英伟达和AMD等公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迅速调整战略,抢占市场先机。而英特尔,尽管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却在AI浪潮面前显得犹豫不决,行动迟缓。即便是后来通过收购Habana Labs和Nervana等公司试图弥补差距,也未能夺回市场的主导权。
在AI的浪潮中,英特尔还错失了与OpenAI携手的机会。那是一个本可以改写历史的瞬间——2017至2018年间,英特尔有机会以10亿美元的价格获得OpenAI 15%的股份,并承诺以成本价提供硬件支持,从而换取额外15%的股权。这是一场看似双赢的合作:OpenAI渴望减少对英伟达等竞争对手的依赖,而英特尔则有望借此掌握AI未来的钥匙。
然而,时任英特尔CEO鲍勃·斯旺却未能预见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最终让这笔交易胎死腹中。如今回望,微软与OpenAI的紧密合作已让其在AI领域大放异彩,不禁让人遐想:如果当时搭上这班AI快车的是英特尔,今天的科技版图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如今,英特尔站在十字路口,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均一一错过。英特尔的衰落,与其说是时代的悲歌,不如说是其在大环境变迁中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错失发展机遇的必然结果。或许,只有当英特尔真正明白“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的道理时,它才能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续写属于自己的科技传奇。
文章来自于“BT财经”,作者“T800”。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