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预测AI三大未来

“魔都”正在向“模都”转型。

上海两大AI中心隔江相望,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颇有意思的是,永久落户上海的外滩大会,已经在黄浦江边举办三届,这场亚洲金融科技盛会,2024年也逃不过“AI”这件大事。

9月2日,上海模速空间刚刚跑出一只超级AI独角兽。潜在大模型“算力运营商”无问芯穹一把融了5亿元,成立仅16个月,已累计完成近10亿元融资,燃起了融资寒冬里的一把火。

8月30日,24家垂类模型上下游企业拿到了入驻“模力社区”的钥匙,欢欢喜喜地搬进了这一大模型产业生态社区,算力补贴券、减免租金等一揽子政策大礼包接踵而至。

2023年外滩大会上,上海便提出要打造金融科技人才“向往之城”。如今,全国三分之一的AI人才选择留在上海,这25万人会创造上海AI的“BAT时刻”吗?

25万人创造上海AI的“BAT时刻”,外滩大会透露六大趋势

25万AI人才造出下一个“BAT”

“北有清华系,南有交大帮”。近年来,AI大模型创业圈有被学霸包围的趋势。据《IT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拥有清华背景的AI公司创始人多达40位。此次上海跑出的AI独角兽无问芯穹便集齐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众学霸级创始人。

含学霸量极高的25万AI人才,在上海打造了一台超级AI计算机。正如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所言,每个设备都是超级计算机的一个神经元。每个AI应用也是超级计算机的神经元。

25万人创造上海AI的“BAT时刻”,外滩大会透露六大趋势

在此次外滩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清华系大模型公司生数科技、蚂蚁集团等10家高校研究机构、大模型厂商组成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展示了最新的大模型技术。

生数科技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纯自研视频大模型Vidu,被称为“中国版Sora”,近期面向公众开放。在外滩大会展览现场,《IT时报》记者试用了Vidu,输入一张马斯克的照片,以“马斯克上太空”为描述词,生成一段8秒的视频,输出的视频还原度十分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要保持人物一致性,再次生成不同场景视频时,可以输入同一张马斯克的照片。

重应用,是“模都”上海AI的一大特色,区别于北京重模型层。多家AI创业企业向《IT时报》记者反馈,近来,北京与上海两大AI高地之间开始出现人才交流的现象,多家AI明星企业的“投资天团”里也出现了政府、国资基金的身影,比如无问芯穹两轮融资中有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徐汇科创投、徐汇资本等“国家队”基金投资。

所有资本都在押注,押这25万人里会跑出下一个“BAT”。

在上海同AI生活一天

2020年首届外滩大会举办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排名首次跻身全球第三,与纽约、伦敦一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前三甲。航海贸易成就了伦敦,华尔街资本成就了纽约,驱动上海成为下一个世界金融中心的是什么?

上海一直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将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重要连接点和着力点。

上海市副市长解冬在2024年外滩大会开幕式上表示,近期上海将出台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进一步发挥上海在资源集聚、应用场景、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朝着成为全球有引领性金融科技中心的目标加快迈进。

2020年前后,仍有人惋惜上海没有诞生BAT,但实际上,“新BAT”已在孕育中。彼时,《IT时报》给出的答案是哔哩哔哩(Bilibili)、蚂蚁集团(Ant Group)和商汤(SenseTime)。它们代表着文化、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

而在2024年的外滩大会上,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文化的界限越发模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越发明显。

25万人创造上海AI的“BAT时刻”,外滩大会透露六大趋势

“帮我买一杯咖啡,订一张下周三去云南的机票,安排一个小众云南游。”订票、打车、点餐等生活中的琐事,都能让AI助手“支小宝”来帮你办。蚂蚁集团推出的独立App“支小宝”,内嵌在支付宝内,支付宝首页下拉就能体验。

早晚通勤时,打工人腾不出手打字,说一句话就能唤出地铁码或公交码;上班路上,让AI买一杯咖啡或奶茶,到地儿就能取,AI还很了解你的口味——加奶不加糖;下班路上犯懒,动动嘴就能打车回家,或在周五搜个附近的餐厅、电影院,给忙碌一周的自己来场“心灵按摩”。

不会打字的老年人也能说句话让AI助手办事,比如让“支小宝”充话费、查快递、看医保余额、给亲友发红包等,不用再求助于忙碌的子女们。

AI助手已经开始精通“360行”,比如用语音唤起AI金融管家“蚂小财”,它会帮你解读市场热点、分析行业板块、完成基金加自选等理财动作。

5至10年,迎来脑机接口“超人”时刻

24岁的独臂男孩周健用脑波控制仿生手,演奏了一首钢琴曲,外滩大会的舞台定格了这一“超人”时刻。

25万人创造上海AI的“BAT时刻”,外滩大会透露六大趋势

一边是马斯克宣布成功植入脑机接口到第二名受试者体内,另一边是复旦大学领头组建了一支脑机接口领域“国家队”——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

在脑机接口竞速中,中外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在上海,脑机接口更是一个神奇的交叉点,是上海市三大战略先导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的交集。据媒体报道,上海现有20余家脑机接口企业,其中约60%由高校与科研机构孵化。

“随着脑机接口与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外脑和四肢,人已经不再是传统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哲学家尼采笔下的‘超人’,即自我超越的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表示。

作为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的推动者,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韩璧丞认为,脑机接口在未来5—10年内,会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修复、增强和更高阶的交互。修复是帮助最需要的人如有脑疾病、肢体残疾的人恢复正常生活;其次是增强,比如是不是可以借助脑机接口技术,根据老人的意识为其提供机能补充,让每个老人多走5—10年的路;下一代的交互则会变得更高阶,比如对话,现在是通过语言,未来可能想一想就可以完成传递。

25万人创造上海AI的“BAT时刻”,外滩大会透露六大趋势

如今,人工智能可以“造人”,甚至可以“造超人”。不过,韩璧丞同样认为,虽然技术可以使人获得一些超出常人的能力,但如何平衡这些风险值得思考。

六大AI趋势,下一代超级应用是智能体

“五年内产业落地是大模型技术持续进化的关键。”外滩大会上,有专家表示,站在当下看未来,就像蒸汽机真正改变世界,源于它开始与轮船、火车、纺织机融合,AI领域也需要实现从“百模大战”到“产业实用”交错演进,才能形成算法算力、数据与行业应用的发展闭环,让大模型成为一个真正的新周期。

在外滩大会上,我们看到了AI的六大趋势:端智能成AI应用的关键引擎,异构算力助力抢跑大模型应用之战,高质量数据成为企业AI战略制高点,专业领域应用成大模型技术加速发展的“探照灯”,新一代超级平台是智能体,具身智能变革智能陪护与未来制造。

“大力出奇迹”之后,AI算力基础设施回归理性,更专业的小模型在行业落地中会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AI时代的新摩尔定律呼之欲出,伴随大模型公司降价、芯片性能提升加速,基础模型成本将快速下降。

数据作为AI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每家企业AI战略必需品,但也是大模型产业落地的主要矛盾,大模型用尽公共语料数据,获得干净的、多模态的丰富数据成企业用好大模型、推动“博士级”AI应用的关键。

大模型产业的火热催生新型人机交互模式,核心是大模型驱动AI Agent——智能体。对此,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外滩大会上表示:“AI Agent时代的到来,不会是一个神奇而强大的模型突然代替所有的工作流,而是技术、工程与市场的不断磨合,最终以超预期的服务呈现给人类。”

凯文·凯利:AI时代的三大预测

“AI的重要性不亚于火、印刷术和工业革命,但至少需要一个世纪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9月5日,著名未来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通过外滩大会向全球发出AI时代的三大预测:全球主义、创新加速和AI驱动生成。

25万人创造上海AI的“BAT时刻”,外滩大会透露六大趋势

“我们正将全球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所有的数据服务器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全球性的、如行星般的超级计算机。每一台设备就像这个庞大计算机的一个神经元。这台超级计算机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上高速运行。”在凯文·凯利看来,AI时代下的全球主义盛行,也正推动一种新兴的全球文化。

一百万年来,人类一直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智慧物种,但如今我们正在创造“外星人”,他们来自遥远的星球,将外星思想引入我们的世界,从而创造一种新文化。我们已经发现全球文化正在趋同:牛仔裤和T恤成了全球人类的标配,我们都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家里有空调、自来水和Wi-Fi。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底层需求已经改变并达成一致。

AI正在加速创新,许多年轻人通过ChatGPT等大模型学到的东西,已经超越了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当答案变得唾手可得时,真正有价值的反而是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正确思维方式的能力。”凯文·凯利说道。

同时,AI在驱动生成,它不仅帮助我们摆脱机械、枯燥的工作,甚至生成超乎人类想象的全新事物。于是,我们还要发出终极一问:“未来哪些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凯文·凯利认为,正如当今没有一样工作不需要使用某种能源一样,未来几乎所有工作都会使用人工智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

沈向洋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AI为人类提供了与技术共生的全新语境,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与IA”的融合共进。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强,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AI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强调了人类与AI之间的协作关系。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IT时报”,作者“孙妍”

关联网址

关联标签

文章目录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