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WRC 2024),将于8月25日,也就是今天落幕。几乎每个去现场看过的人,都会发出一句,“怎么这么多人”的感叹。

尽管今年参展观众人数还没统计完毕,机器人大会官方人员告诉《智能涌现》,今年观众数体感比去年多了许多,其中,国际观众参展数同比去年暴涨 9.7%。

机器人大会相关的现场详情,可回顾智能涌现几天前的探展报道:《在机器人最全的展会上,我却有点不相信机器“人”了丨焦点分析》

作为眼下所剩无几的风口代表、AI+硬件的绝佳组合,人形机器人无疑成为一个金矿。在人形机器人最集中的机器人大会B馆,厂商们开始“整活”,展位几乎水泄不通。

比如,「加速进化」直接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比赛,两台人形机器人比赛踢足球,长方形的展位四周围满了一圈小孩子观众加油打气,气氛焦灼;「UniX AI」则让机器人在展位上做起了汉堡,用味觉挑逗饥肠辘辘的逛展观众们;

「乐聚机器人」选择更进一步,直接拉自家的人形机器人拉出来“拉客”,绕着展馆走了一圈,现场观众纷纷掏出手机来拍照合影。

今年的「具身智能」,不就是机器人圈的潘展乐吗?丨焦点分析

「加速进化」举办的人形机器人足球赛 图片来自央视报道

这些人形机器人公司,清一色都在2024年拿出了产品或者demo,让更多人看到,像极了曾经默默无闻,在奥运一战成名后,一天要接受五个采访的游泳冠军潘展乐。

风口是分明的,用户也是现实的。来参展的用户们也用脚投票,划出了一道潮水的风向。

人形机器人火热的另一面,是那些传统的机器人厂商(比如深耕消防/矿井/酒旅/工业等细分场景)摊位,相对来说寂寥了些许。这些厂商大多被划分到了 A馆、E馆。

“他们(人形机器人公司)除了炫技,还有什么用?”一家传统机器人厂商人员表示,“我们有实打实的用户和场景!”

今年的「具身智能」,不就是机器人圈的潘展乐吗?丨焦点分析

传统机器人厂商的部分展品 《智能涌现》拍摄

在机器人大会上,《智能涌现》观察到,机器人领域,人形和非人形有着一条隐约的分界。

界限的两边,机器人的落地情况并不相同:人形机器人虽然酷炫,但还处于艰难的找落地场景的阶段;而那些做非人形的厂商们,已经率先赚到钱,并且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跑马圈地多时了。

酷炫人形机器人,艰难找落地

《智能涌现》观察到,人形机器人更符合大家心目中对于机器人的终极想象,但当科幻真正走向现实,也产生了不少“尴尬”瞬间。

比如,现场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基本需要通过绳索悬挂在钢架上来呈现,有的甚至被直接简单粗暴圈在密闭玻璃罩里。

“为什么机器人要挂起来展示?”一位人形机器人展位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因为机器人很难真的站稳,现场观众这么多,也很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今年的「具身智能」,不就是机器人圈的潘展乐吗?丨焦点分析

现场人形机器人基本悬挂展示 《智能涌现》拍摄

机器人作为一个软硬件集大成的行业,实际上,硬件能力还没有真正满足量产落地的要求。但尽管如此,商业化落地方向,依旧是各家在打磨技术之余的核心议题。

《智能涌现》发现,人形机器人厂商们瞄准的落地场景,有长期短期之分——短期内,各家基本是先从科研教育切入。

「众擎机器人」展位一位负责人向《智能涌现》分析,全国2000多所科研院校,就算能全部渗透,也赚不了多少钱,但先从高校做起,是为了短期内持续收获科研数据反馈,迭代产品。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售价也参差不齐。前述行业人士表示,开价500万、150万都能卖,“现在那些挂10万以下的,都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先培育市场”。

不过,各家人形机器人厂商的长期目标则是,走出象牙塔,用5-10 年走进工厂(汽车等),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走进家庭——这些场景共同的痛点是,任务无聊且重复,未来年轻人不愿意涉足。

《智能涌现》发现,在机器人大会现场,也有某人形机器人企业“抢跑”,展示了其在汽车场景中,搬运、分拣、质检的应用,还宣称已经进入了多家知名汽车工厂。

一位行业知情人士对36氪忿忿不平道:“只卖出一台,就开始吹了”。

对于商业化落地,人形机器人厂商们如今也逐渐在转变思路。

此前,大家更多是先打磨技术,再为技术找场景,像是拿着钉子找锤子。

「智元机器人」展位一位工作人员向《智能涌现》表示,纵使大家在实验室测试的机器人,能翻跟斗,很酷炫,“但当大家去和场景方去接触的时候,发现他们花了大钱的技术投入,实际上根本不被需要”。

其表示,他们现在研发思路是,逐渐从场景出发,根据场景方的诉求,倒推技术储备。

今年的「具身智能」,不就是机器人圈的潘展乐吗?丨焦点分析

「智元机器人」帮忙招揽用户关注公众号 《智能涌现》拍摄

一般而言,千台出货量是机器人行业生死存亡的大关,在资金密集涌入人形机器人的2024年,这还是个遥远的目标。但淘汰赛的钟声,注定不会太久远。

不做人形的机器人厂商,先赚到了钱

虽然人形机器人的展位极度火爆,那些不做人形的机器人厂商们,也不至于自乱阵脚——底气在于,在过去几年里,各家已经跑马圈地,在酒店、餐饮、消防等领域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酒店机器人厂商「云迹科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智能涌现》,他们目前的酒店机器人出货量已经达到了数万台级别,平均产品日活达到了150万+。服务机器人厂商「擎朗智能」则表示,能实现自我造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这些机器人厂商们决定远离具身智能大潮。只是,相比于前述人形机器人厂商,他们实现具身智能的产品路径会更加冷静一些。

“我们追求的是型、而不是形”,「擎朗智能」COO万彬向《智能涌现》举了一个例子——以搬货为例,你是用四个轮子的车搬货稳?还是用两条腿的机器人更稳?哪个能拉更多货?

“飞机只要借鉴小鸟的飞行原理就行了,它并不需要和小鸟一样去扑棱翅膀,抓原理比执着形态更重要”。

而形态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成本,最终决定了商业化的落地空间。

以机器人的腿部为例,人形机器人厂商倾向于用类似人类的双足方案,但也有部分厂商简单粗暴,采用了轮足的方式。从成本来看,轮足方案几乎是双足的零头,短期内更有商业化落地可能。

《智能涌现》发现,国内有相当一部分机器人厂商,反而是用解耦的思维来做具身智能,并不执着于人形——比如,他们把机器人的机械臂、大脑、小脑给拆出来,再根据实际的场景需求,按需搭配。

比如,有的厂商为了扩充海外酒店市场,在原来酒店机器人的基础上,在双侧增加了能帮忙按电梯的机械臂、以及能识别路线的大模型大脑。

从形态上看,他们的机器人没有人的脑袋,手也不是人的手,反而有点像动画片里的铁甲小宝。

今年的「具身智能」,不就是机器人圈的潘展乐吗?丨焦点分析

用解耦思路做出来的具身智能 由《智能涌现》拍摄

“我们的唯一理念是,不管什么形态,做出来的东西关键要有用,成本可控,要能卖的出去”,万彬表示。

虽然,目前的机器人行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分野——有人形和非人形两派,形态之争还在持续。

但不确定中的确定是,人形始终会是未来的遥远理想。因为在所有的生产作业场景中,只有人是能够适应任何变动因素的所在。人,能进厂造汽车,也能进家庭洗盘子做菜。

而在技术尚未成熟的阶段,机器人厂商要追求商业化落地,要追求自我造血,人形,在短期内确实是不得不抛弃的执念。

文章来源于“邱晓芬”,作者“邱晓芬”

关联网址

关联标签

文章目录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