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 Miles Astray 决定玩一个诡计:在 AI 主题大赛中,提交一张实拍的照片。 

拍摄地点在阿鲁巴岛,定格的画面里,这只火烈鸟弯下脖子,用喙挠自己的肚子,似乎没有头,看起来像很多 AI 图片一样,有些不真实。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最终,这张照片获得了评审团奖和大众投票奖,在 Miles Astray 主动坦白后被取消资格。 

这场行为艺术宣告完成,证明人类创作并未被 AI 打败。这位摄影师在 Instagram 写下:「大自然和诠释她的人类仍然可以胜过机器。」 

还有更多像 Miles Astray 这样老派而固执的人,在 AI 登堂入室的时候,呼唤人类创作的荣光。 

1200 名艺术家接力,画一个与 AI 无关的作品 

当 AI 可以几秒生成文字、图片乃至视频,人人都可以「创作」艺术,那些一笔一画古法手作的人类作品,又该怎样区分自己? 

美国自由插画家 Beth Spencer,想出了一个笨办法。某天在摸鱼时,她拿起 iPad,花 5 分钟画了一个标志。 

和很多平滑的 AI 绘画不同,它的笔触简单,画风稚拙,但很有生命力,像是儿童绘本里的图案,上面用英文写着:「用人类智能创造。」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图源:Instagram@bethspencerart 

然后,她把这个标志分享到了博客,大家可以免费下载,用在自己的网站、帖子、作品集,从而告知访客,这些创作和 AI 无关。 

Beth Spencer 原以为有两三个人响应已经不错,结果在发布的第一天,就有 50 名左右的艺术家和作家表示,很愿意用上这个标志。 

她意识到,自己大概戳中了未被言说的共鸣,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个标志发布在了 Instagram,欢迎更多艺术家用自己的风格和各种工具重新绘制。当然,AI 被排除在外。 

一场有趣的、充满人味的接力开始了。从 6 月到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近 1200 名艺术家参与其中,各显神通。 

英国设计师 Poppy Prudden,用手绘纸和彩色铅笔制作了一幅拼贴画,并把它放在自己伏案工作的桌子上。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图源:Instagram@poppyprudden 

哥伦比亚黏土动画艺术家 Mateo Montoya,花了大约 2 天的时间,完成了一个类似《小羊肖恩》画风的作品,得到了 1.8 万的点赞。 

握着红色铅笔的手,由一种叫作冷瓷的黏土制作,再用丙烯酸涂料覆盖。手臂的外套和衬衫袖子如肉眼所见,就是用布料做的。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图源:Instagram@clayman_illustration 

发布作品时,这位艺术家用西班牙语写道:「我曾经在一家面包店读到过一句标语,用心的东西是用双手制作的。」 

布鲁克林艺术家、作家兼教师 Samantha Dion Baker,则用铅笔、墨水和水彩作画,她相信,手绘线条激发出的情感,无法被轻易复制。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图源:Instagram@sdionbakerdesign、@thornockstudios 

除了手绘,也有艺术家以数字化的方式表达自我。美国自由插画家、插画学教授 Christopher Thornock,在 iPad 上用 Procreate 和自定义笔刷,绘制出了铅笔画的感觉。 

Instagram 的话题「#hibadge2024」下,还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墨水、蜡笔、彩铅、水彩、黏土、拼贴画、数字绘画,都成了艺术家们挥洒创意的工具。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作品本身固然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传达的观念。 

所谓「文以载道」,自古以来,艺术不仅是用来欣赏的,也是用来交流和表达观念的。当 AI 平等地带来焦虑,艺术家们自觉更应该团结起来,证明自己尚且不可替代。 

读者们或许会疑惑,这群艺术家是顽固的守旧派吗?就像卢德运动里那些破坏自动纺织机的失业手摇织工一样? 

发起接力的 Beth Spencer,并非全然地反对 AI,也许以后还会用 AI 创作,但至少现在,AI 生成的图片,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好印象。 

它们都有点油腻,就像浸在油里一样,人们会厌倦看到光亮的图像。 

AI 的进步一日千里,超越人类并非不可能。与其说,目前人类创作的文字、音乐、视频比 AI 更有价值,不如说,这群艺术家无论如何都不想被剥夺创作的感觉。 

越可能失去的,越需要被强调和看见。 

AI 也应该被引用,而不是被理所当然地借用 

为你非 AI 的原创内容,贴上个贴纸吧。 

在 Beth Spencer 之前,一个类似的活动已经在 2023 年初发起——「Not By AI」。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超过 28 万的网页正使用着 Not By AI 贴纸 

不管是网站、视频、书籍还是艺术创作,对于非商业用途的作品,只要人类原创内容达到 90%,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个电子贴纸。如果是商用的,也可以注册并付费使用。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剩下的 10% 是什么?可以是用 AI 翻译、找灵感、修正语法错误、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等等。所以,Not By AI 也不是否认 AI,而是以人为本、以 AI 为辅。 

Not By AI 是为鼓励人们持续产出原创内容,且让这些原创内容能被注目而产生。 

至于是否符合 90% 原创的要求,「Not By AI」会对付费用户进行人工验证,之后还可能使用检测工具,但负主要责任的、向读者做出承诺的,是内容创作者自己。 

为了以身示范原创精神,「Not By AI」声明,他们所有的设计都是设计师用 Figma、Sketch 和 Photoshop 制作的,并且没有用到其中的 AI 生成填充功能。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使用 Not By AI 的示意图 

其实很多时候,不存在一个从头到脚的人类原创作品或者 AI 生成作品,我们使用 AI 的比例,可能是 20%、30%。 

毕竟,我们没有必要倒行逆施,把 AI 隔绝在外。但这也导致了创作边界的模糊:哪些是我们的?哪些是 AI 生成的? 

为此,老牌 Markdown 写作软件 iA,提出了一个另辟蹊径的想法。 

去年 11 月,iA 在 Writer 7 版本推出了一个新功能——标记用户复制到文档里的 AI 生成文本,AI 也可以是作者。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AI 生成的文本是灰色的,你自己写的文字是黑色的,如果你微调了 AI 文本,那么重写的部分也会是黑色的,彼此用颜色分出了楚河汉界。 

使用这个功能不难,同时复制提示词和回答,iA 就能自动将 AI 生成的内容标记为灰色,但我们也可以手动操作。iA 很佛系,「对自己有多诚实取决于你自己」。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这个功能看似简单,却很有意义。人和 AI 合作,已经是 AIGC 时代的主旋律,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把 AI 生成的内容视为自己的创作。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左:微调前,右:微调后 

应该像 iA 说的,「认识到什么是借来的」,而不是像孔乙己那样辩白,「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本质上,Not By AI 和 iA,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怎么和 AI 一起负责任地创作。 

创作是一个人类思考的过程,AI 不是我们的代笔,AI 的创作不等于我们的创作,AI 不应该全权接管我们的职责。 

标记 AI 的劳动成果也好,控制 AI 的使用边界也罢,都是在尊重我们自己。 

创作本身就是自由的 

区分 AI 生成内容和人类创作,更主流的办法,其实是各种防止作弊的 AI 检测器,或者标记 AI 生成内容的水印,但它们不一定靠得住。 

从 5 月开始,Meta 会自动给 Facebook、Instagram 和 Threads 等社交 app 的一些图片打上「AI 制造」(Made with AI)的标签。 

结果,6 月就闹出一个乌龙,印度板球超级联赛的真实照片被标记为「AI 制造」。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AI 是个广义的词汇,使用 AI 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前白宫摄影师 Pete Souza 的作品也被「误伤」。他怀疑,自己使用 Adobe 工具编辑了照片,才触发了 Meta 的算法。 

Meta 没有解释出错的原因,但表示会改进方法,让标签更好地反映图片中 AI 的使用量。 

与此同时,AI 生成的内容占比越来越大,并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水平。 

AI 生成的小红书营销文案、AI 味的地铁广告和软件开屏、满地乱窜的微博评论机器人……甚至有人预测,2025 年,90% 的互联网内容将由 AI 生成。 

Midjourney 最近更新了 v6.1版本,更快、更清晰、更美观,更接近摄影。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既然边界越来越模糊,未来,区分 AI 和人类创作还有必要吗? 

Beth Spencer 的答案比较唯心:「没有任何软件经历过我们创作艺术的挣扎和喜悦。」字里行间,有些「赋到沧桑句便工」的意味。 

面对技术的侵袭,人们总是希望保留完成更加困难的事情的权利,哪怕效率比不过 AI。 

就像一个流行的互联网梗图里写着:我想让 AI 帮我干家务,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玩艺术和写作了,而不是反过来。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连线》杂志写过一篇文章,说明自己的生成式 AI 使用原则。其中一条是,不发布带有 AI 生成文本的故事。 

不仅是因为 AI 无聊、容易出错、产生偏见或者无意抄袭他人的文字,更是因为,以写作为生的人,有责任不断思考,怎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想法。 

历史上也有一个人物,将创作本身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鲁迅曾说,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因为他提出,诗赋不必寓教训。 

意思是,文章不必总是讲道理,而是更追求审美,为艺术而艺术, 几乎就和 儒家的「立言」 唱反调了。这有些像摄影发展起来后,除了模仿自然,艺术也可以更加抽象,艺术家独特的个人表现力被凸显出来。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更明白,为什么艺术家们如此强调「人类创作」。 

用自己的笔墨写文章、画画,为创造而创造,就是一种我手写我心的自觉和自由。这和学习 AI 并不相悖,甚至广义地说,学习提示词生成更好的结果,也是创造。 

站在今时今日,我们仍然更容易被人类的作品打动,也容易体会到他们创作的真心,以及对美更苛刻的追求。 

也许很多年后,AI 和人类创作的界限终将消失,我们只从美本身去评价两者创作的好坏,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美本身不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作者:张成晨

关联网址

关联标签

文章目录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