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天气预报是现在,AI 天气预报会是未来吗?

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小伙伴们都看了吧。

给老狐印象最深的,不是把央视解说干沉默的大胆画面,也不是辣眼睛的蓝精灵,而是影响了现场演出效果的雨。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 16 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原来天气预报有雨,通过人工消雨,保证了北京奥运会精彩的表演。

天气预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毋庸置疑。

往大了说,它影响着农业、工业的生产、活动的组织,农民安排农事、企业安排生产,包括像奥运会开幕式这样重要的活动,天气预报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往小了说,天气预报决定了老狐上班穿的是足力健还是洞洞鞋。

正因为天气如此重要,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就成了许多人每天必看的电视栏目,《渔舟唱晚》的 BGM,是很多人共同的回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央视天气预报,预测的天气只有明后两天的信息。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在手机上,天气预报更长,不管是手机自带插件还是第三方 App 上,都提供了 15 天内的信息,iOS 是个例外,只有 10 天。

而如果想要把预测时间再往上提升,受到混沌理论的限制,想要精确就比较难了,安卓手机虽然有 90 天的预测,但也是以十天为单位,没有更详细的天气变化。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01

难道气象学家就没有办法更长时间地精准预测天气吗?

去年,华为盘古气象大模型预测天气准确率更高的论文登上《自然》杂志,前段时间,谷歌的天气预报模型 Neural GCMs 也登上《自然》杂志,用 AI 预报天气目前是一个很火的赛道。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准确预测天气变化的需求,古人就有,他们没有精密仪器测量,而是搞玄学。

在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上,记录了古人通过占卜来预测天气,这是目前关于天气预报最早的文字记载。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可以想象这肯定不靠谱。后来,古人通过观察各种现象,总结经验,找出天气变化规律。

老祖宗们还留下了不少谚语,帮助人们预测天气,像是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或者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等。

通过大量观察,由经验得出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为统计预测法,但是这种方式缺乏理论依据,难以满足科学发展需要。

这就好比人建造房子,如果缺少科学的数据,凭着感觉造,建造两三层楼可能没问题,但建造高楼大厦就可能是危房。

02

现代气象学发展的关键人物,是挪威的物理学家威廉·皮叶克尼斯,他在 1905 年提出了用数学思想来描述大气的运动状态,给出了大气运动的方程组,开启了现代气象研究的大门。

1910年,威廉·皮叶克尼斯开始在天气图上绘制流线,通过收集到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他提出了中纬度气旋发展的气旋模型和极锋理论,也就是下图这个。由此形成了包括天气学理论、天气图分析和预报方法的完整体系。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这里有个重要的天气预报方法就是天气图预测法,这种方法通过预报员利用天气图等各种图表,基于天气系统的演变历史,再结合物理学、气象学和个人经验,来预测天气接下来的变化。

不过现在的天气预报没有采用天气图预测法,而是采用了数值天气预报。

前面提到,威廉·皮叶克尼斯给出了大气运动的原始方程组,这也成为了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

大气运动方程组包括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热力学方程、水汽方程和状态方程。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所谓数值天气预报,就是依据已知的大气温度、湿度、压力等初始条件,解方程组,求出未来大气的温度、湿度、压力等数据。

大家别慌,老狐不是想教会大家解这个方程,只要知道有这个方程就行了。

解这组方程有多难呢?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在 1910 年曾试图用这个方程组计算 6 小时内某个地点的气压变化,因为当时对数据处理不对,导致结果错误。

如果想要预报全球的天气变化,按照理查森的设想,在一个模仿地球的巨大球形建筑里,把地球划分成许多小的区域,每个人负责计算一个区域的天气变化,一共需要 64000 人。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后来有人指出理查森又搞错了,并且更正了真正需要的计算人数—— 204800 人。

直到 1950 年,气象学家查尼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 ENIAC 成功模拟出第一个与实际相符的数值预测结果,他预测的是 24 小时后的天气预报,计算过程刚好也花了 24 个小时。

听着像是做了无用功,但这意味着数值天气预测可以业务化,意义重大。这就好比你毕业刚工作,每个月工资刚好够付房租和伙食,但对自己来说,这是真正独立的开始。

03

如今的数值天气预报,气象数据更加精细,也更加全面,以我国为例,一年前,我国一共有 7 个大气本底站、27 个气候观象台、近 7 万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观察站,120 个高空气象观察站,242 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还有 7 颗在轨运行风云气象卫星。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风云卫星全球影像

所以,现在的天气预报不仅是温度、压力、湿度这些数据,还能预测能见度、雷电、台风走向,甚至包括冰雹、龙卷风这样的局部极端天气。

海量的数据,只能依靠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像我国之前的天河一号,现在的神威计算机都在气象研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值天气预报目前最领先的机构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也就是华为盘古气象大模型那篇论文里频繁提到的 ECMWF。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ECMWF天气预报图

先解释一下这里的“中期”: 0-12 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被称为短时天气预报、3 天以内的叫短期天气预报,4-10 天是中期天气预报。

下图是 ECMWF 在半个标准大气压高度(海拔约5500m)上预报水平的演变,粗线是北半球,细线是南半球。3 天、5 天和 7 天的预测水平都有显著提高,而 10 天以上的天气预报,目前只能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所以手机上的天气预报 App,最长只提供了 15 天的天气数据,数值天气预测的有效性,被限制在中期这个时间尺度里。

数值天气预报的核心思想可以说是“机械论”,机械论认为,只要掌握大自然所有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就能通过计算概括所有物质的运动。

但是,后来的气象学家洛伦兹发现,大气运动存在混沌现象,限制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大气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线性系统,对各种误差极为敏感,观察的数据、模式初始化以及计算精度的细小误差,都会在计算过程中被不断放大。

洛伦兹关于混沌现象更知名的解释是“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结果可能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04

而如今正如火如荼发展的 AI 天气预报,能消除混沌现象的干扰吗?AI 并没有消除,而是想办法绕过这个坑。

与数值天气预测的基础是物理模型不一样,AI 天气预报是一种统计预测法,通过对过去大量全面充分的气象数据样本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规律。逻辑上来说,其实跟古人总结天气经验十分相像。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只不过想要归纳海量数据,把这个工作交给了 AI,数据越多,预测结果越准确。

比如盘古大模型,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在 1979 到 2017 这 39 年间测得的气象数据进行训练,再用 2019 年气象数据进行验证,并用 2018 年的气象数据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在七天内,盘古气象大模型预报的每一个天气变量的均方根误差,比中期欧洲天气预报中心的综合预报系统低 10%,比高通的 AI 模型 FourCastNet 要低 30%。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在台风轨迹预报方面,论文用 2018 年 25 号和 26 号台风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盘古气象大模型具有明显优势。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在官网一篇文章为自己进行了辩论,拿了另一个台风举例,意思就是咱两预测轨迹都接近,但是你中心风速预测没有我准确。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这篇文章也对 AI 天气预测进行了肯定,但是这里你会发现,FourCastNet 又出现了,然后,它的表现直接被忽视。

FourCastNet 作为 AI 天气预测的前辈,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与华为盘古气象大模型不同,谷歌最新的 Nueral GCMs 是一个混合模型,核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像数值天气预测那样,由动力学方程模拟大气运动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另一部分是机器学习,由神经网络解决一些无法用数理原理模拟的过程。

不过,在更长时间范围,比如 10-15 天的天气预测效果上,盘古大模型没有提及,另外一个国产的伏羲气象大模型在论文中提及 15 天的预测性能,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测中心接近。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AI 天气预报,尤其是大模型天气预报的另一个优势是节能。

经过大量训练后的盘古气象大模型,能在 10 秒内完成全球 7 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计算速度比数值天气预报快 10000 倍以上。

数值天气预报要用到的超级计算机,每小时的耗电量超过 2 万度,相当于一座小城镇的耗电量。

手机天气预报,为什么只有 15 天?

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在天气预报方面巨大的潜力,但并非要淘汰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未来更可能是两种模式共存,像谷歌的 Nueral GCMs 那样,两种模式合作,互为补充。

如果未来,天气预报的精度和预测水平能进一步提高,精准预测暴雨、龙卷风、冰雹等破坏力强的天气,人们有足够时间为灾害做足准备,那么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将会大大降低,这也是无数气象科学家努力奋斗的目标。

老狐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参考资料:

河南日报:3000多年前的“天气预报”,商人如何“占卜”?

浙江天气网:浅谈天气谚语

科创中国:天气预报竟然是这样“算”出来的

徐小峰:从物理模型到智能分析——降低天气预报不确定性的新探索

杜钧,钱维宏:天气预报的三次跃进

《nature》:Accurate medium-range global weather forecasting with 3D neural networks

《nature》:Neural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for weather and climate

ECMWF:The rise of machine learning in weather forecasting

中国国防报:超级计算机性能知多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狐”(ID:kejihutv),作者:老狐,36氪经授权发布。

关联网址

关联标签

文章目录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