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从上一篇自我介绍至今,也过去了半年多了,期间不管是对AI产品的理解,还是自己的定位,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干脆更新一篇,和大家重新介绍下自己和近期的思考。
首先介绍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收入情况,然后聊聊一些思考,再说一说后面的规划。
01 目前的主业
我自己在做的事情比较多元,整体可以理解为“以自媒体为手段,积累AI认知,寻找商业通路”,先介绍下自媒体部分业务:
自媒体部分
这里用社群朋友根据我的描述输出的一张图(只是没有17年那么老)。可以简单看一下,我的对外表达更多是通过自媒体的渠道。
这里主要有几块,一个是大家目前在看的公众号
基本上来说每篇的阅读量在2000~5000左右比较正常。一个月的订阅增长大概在1000左右。
因为更多是比较深度的产品分析,所以在行业里面的影响力是在持续积累的。前几天和陶芳波录播客,他还提了一嘴,问我有没有感觉最近自己的专业影响力在提高,我说是也,之前一些活动都不会邀请我,现在开始有了:
比如最近还上了个AI行业公众号榜单:
(为了便于阅读,只保留了自己的排名,尽管吊车尾,但好多朋友说是上榜的唯一一个专业内容方向媒体,咱也不知道是不是)
除此之外,刚刚新开了一档播客,就叫AI产品经理:
上线一个半月以来,基本是每个月新增1000订阅的速度,同时也可以看到播放量的数据是非常好的。
这档播客有非常明确的价值主张:
只找在一线有实操经验的从业者,拒绝投资人和媒体人,并且拒绝讲故事,我会追问细节,寻求真相。
也因此得到非常多朋友的好评,很多朋友会重复收听。不聊故事,不找超大咖背书,在这个时代其实格格不入,所以我也乐于接受目前的数据。
第三个是重新捡起来的小红书,在小红书上面有5万的粉丝,目前开始让自己更高频的方式做轻量化的输出,点赞一般,
通过持续的日更输出对于AI产品的通用性理解越来越好了,这也是我自己更重视的。可惜的是,在官方的支持下,粉丝量也在开始恢复增长。
当然还有即刻微博等等,都叫“AI产品黄叔”,感兴趣大家自己选择适合的渠道关注,就不多说了,
不同的渠道其实是在对外输出表达不同的东西,以及在不同的渠道之间也有一些良好的串联。
比如播客的音频会放在小宇宙以及微博,然后文字版本会发在公众号,再精简的版本会发在小红书。
最近也在跟小红书一起做Coffee Chat,就是线下跟更多的AI创业的交流(这件事情会长期做,但会有选择的做)。
交流的精华摘要也会以脱敏的方式发在小红书。欢迎大家关注,也欢迎大家找我交流,我的微信:lookforward。
积累AI认知
前面有说过,“以自媒体为手段”,自媒体并不是我的目的,通过自媒体,
一个是倒逼自己的输入,
二个是系统化结构化的整理自己的思考,
三个是获得更多的对外连接。
这里有几个方案在提高自己的AI认知:
第一,召开闭门会
今年组了几场闭门会,比如AI搜索、情感陪伴等等,邀请了很多AI从业者,每次闭门会聊的3个小时,都是超级干货,大家相互甚至会比较“激烈”的探讨,在这个非共识极强的阶段,寻求共识。
对于闭门会的组织,我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3小时左右的深度交流,最重要的三点是:
- 嘉宾的水准非常高,大家都有很深刻的实操经验;
- 7个人数是最好的,多了聊不透,少了不够料;
- 有效引导,在跑题时拉回,在冷场时抛出好问题;
其中嘉宾的要求是最高的,人对了什么都好说,这也是很多朋友想报名参与,我比较尴尬的原因,如果不是非常强相关的从业者,会影响整场交流的质量。
闭门会是能最有效提高AI认知的场合,特别是结合自己过去的深度产品研究。
第二,1v1交流
这也是对行业和产品更容易有认知的好方式,后面我也会持续进行,也欢迎从业者和我预约呀!~
今后会定期抽时间集中去做交流,和大家交换认知。
第三,产品顾问
年初我给一家Google背景的硅谷华人团队,现在给国内手机出货量Top的厂商,以及一家非常好的AI产品在做产品顾问。
做顾问让我有机会深度理解了硅谷的文化、中美对于产品思考的差异,也能完整的在国内获得参与AI手机+AI应用从项目立项、用户调研、数据观察、对外合作、高管交流探讨方向的一系列实践收获。
但是顾问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才能产生效果的服务方式,会谨慎的选择公司,你们需要我,我也能帮到你们,还能从实践中积累到AI认知,双方价值观吻合,这样的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第四,AI产品实践
其实在22年底,我就和两位盆友一起做了个基于SD生图的小产品,使用QQ频道+小程序+服务号+看广告插队的方式,获得了50万总用户并打平了GPU成本。
23年下半年,也尝试推进一款产品,无疾而终。
最近,在整个大模型TC-PMF逐渐解锁前两点:技术能力、模型成本后,我又开始蠢蠢欲动,和一个PM朋友,开始开发新的产品。
是个小产品,源头是我自己的需求,目前还在MVP阶段,后面正式上线了,会和大家同步一些思考,其中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只有做了自己的AI产品,我觉得才是把认知内化的过程,因为,你在做决策了。
包括我们用了非常有趣的方式,产品还没上线,已经开始有了非常合理的收入。
相信读者看到这里,会非常真切的感受到,自媒体是我的手段,我本质不算一个典型的自媒体人,而是一个AI产品经理,再用多种维度积累AI产品认知,并用实践验证认知。
坦白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自己是带20人的团队,负责整个App的业务,也做过上市公司/著名产品的0-1,所以在这块还是有很多的沉淀的。
如果你是全栈工程师,也欢迎来加我,后面会有很多项目,咱们一起做,一起分钱。
寻找商业通路
这部分相信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说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你赚钱么?
确实没有赚大钱,收入也还凑合,并且有不错的潜力,我也在寻找更好的变现方式,这是一个小结论。
目前收入有几个部分构成:
- 广告收入
- 社群收入
- 顾问收入
广告我接的非常少,在一些公众号以此为主要营收方式的当下,咱也算是一股清流了吧哈哈哈,当然这也对收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广告我有几点要求:
- 首先是产品真的是我认可的
- 其次我需要详细的使用后,自己原创写
- 小局部我们讨论优化,大方向不允许广告方修改
我会收较高的价格,目前报价是8000一篇。确实对于接广告兴趣寥寥,哎,有时怒斥自己:难怪很穷!
社群收入,每个月大概有个几千块,我会在每篇文章的末尾,带上自己的付费社群,目前是299元/年,但我自己是不承诺交付的,直白点就是没啥服务,虽然这么说,但我主要在社群去输出自己的各种思考。
社群比较好玩的是,整了个每周小群,每周邀请大家来玩,主要大家在小群会更加放得开,对于大群的活跃度也有很大的帮助。
顾问收入,顾问的情况和企业的要求就有很大的相关性了,各有各的不同,这块有保密协议,我也不好多说。如果全力做好,收入比大厂同学那可还要多。
对于未来,坦白说我自己还在探索,倾向于选择1-2家大公司的顾问,用来获得稳定的收入以及重要的实践反馈,以及部分初创公司的顾问,用来获得长期的潜在成长收益。
但是呢,也可以看到,上面这些收入其实是天花板很低的,所以在这些之外,也在探索一些比较标准的服务形态,能够获得规模化收益。
短期内还是考虑帮助AI公司做产品,欢迎来找我约半小时快速的线上交流,看看我能不能帮上你们。
当然,也有可能自己做的AI产品有很好的收入,如果这样,我也会放弃其他的一些可能性,更多精力聚焦在自己的AI产品上面。从去年到现在,大量的思考和交流以及实践,也让自己逐渐有了更多对AI产品具象的理解,也会慢慢开始用做产品去更强的固化。
02 期间的经历和思考
作为一个好奇宝宝,现在的我需要持续去收敛自己的广泛兴趣,我有请人生教练,也有定期整理自己的阶段性规划发给一些大佬求指点。
好奇宝宝做了啥呢?举个夸张的例子:
23年中间我跑去干了半年访谈,访谈了10+位生财有术里年入从百万到亿的大佬,在社群里获得了大量的点赞:
但后来做着做着,我有点想尝试做程前朋友圈那样的账号,当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自己猛的意识到不对味了!
原本访谈大佬是为了理解如何赚钱,访谈是手段,怎么突然变成了目的?
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做了更深的思考:
- 我自己并没有赚到大钱,所以去访谈大佬总觉得差点意思;
- 本身我并不是真的喜欢访谈这件事,我能做的不错并不代表我要持续做它。
一直转到AI产品后,才发现路子对了:
通过系统输出,获得和创业者、从业者的连接,进而获得实践的机会,它们都强化了对AI产品的理解:
过去和大量的创始人/投资人连接,加上去年和很多大佬做访谈,对于现在我做播客/和大家面基交流,有非常大的帮助。Connect the Dots,没有白走的路!
那标题为何是10x呢?这是前段时间阅读了4遍的书籍《10x is easier than 2x》一书里面提出的概念,简单说就是想做到10x增长,其实并不比2x增长难,关键要找对你的核心竞争力,并把它强化到Top1%的水准,整个新世界就会向你打开。
当然里面有大量的技巧,比如要放弃80%不在主线上的事,把边缘的事情交给助理,要放出更多休息的时间以便于专注日能最高效干好最重要的事等等。
非常反直觉,但也极度有效,推荐你看看,这本书是生财有术航海家们一起共读过的书籍,由于太牛逼,我特地组织了一些朋友精修了它的英文版,如果想看,可以到我的公众号后台回复“10x”获得飞书文档链接。
最近有群友读了后感触很大,问了大家你们自己的10x是什么?我果断的讲,我的10x是AI产品认知。
所以前面主业部分,展开讲到的,都是围绕着AI认知去展开的:
嗯嗯,最近还要再读一次本书,看一看如何进一步收敛,让精力更加聚焦。
延续下来,对于公众号内容的思考,我自己也有越来越具象的理解,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近期写的万字长文减少了,更多的是5k字以内的更有认知浓度的文章。
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于内容产品的迭代,过去的万字长文,花大量的时间不说,由于信息量比较大,变成了投资/从业者做报告的资料,甚至还有朋友说会发给实习生让好好学习如何分析产品。。。
一方面长文加大了自己输出的负担,另一方面资深从业者们也被大量“无效”信息所打扰,就亟待优化,所以最近也在探索一种新的可行内容组织方式,大家可以慢慢感受期间的变化。
03 那么接下来会做什么?
我会继续朝着深度积累AI认知的思路去探索,探索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有几点是肯定的:
第一. 继续用开源的方式输出自己最新的AI产品思考
希望用自己定期的高质量分享,来帮助大家获得洞察,少走弯路。
开源的力量切身感受是WaytoAGI的AJ一次线下交流感受到的,当你知道很多事情都是人被事情推着走,拉一个群就会有越来越多人参与,你也会被开源的能量触动到。
回顾过去,其实我也是开源的受益者,我写的很多文章,包括今天这篇,基本尽量保证了认知/信息的开源。
AI浪潮很大,也希望能尽一己之力。
除了写文章,我还会重点投入的事情是做一档AI产品经理视角的播客,邀请一线实操的创始人和产品人,Battle对于AI产品的认知,不保证更新,只保证质量。这个前面已经提到过了。
第二. 找到合理的商业闭环
只开源也不行,大家都需要有合理的商业回报才能持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所以我也希望能找到自己AI认知变现的好通路。
这点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鼓励,一起交流,一起探索。
一旦找到了非常合理的路径,可能前面说的很多事情都会围绕着这一点去展开~
尾声
从去年11月到现在,自己在AI浪潮中冲浪,一直觉得在快速的变化,但毫无不适感,反而非常的快乐。
我是一个好奇心宝宝,最怕的反而是不变,变化,机会会海量的涌现。
经过了这半年的经历,开始慢慢找到自己的内核:AI产品认知,可以看到我做的所有点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同时持续的“苦练基本功”。
变与不变,外部的世界变化很快,我自己的商业模式也还没有跑出来,对应不变的是,自己积累了很多年的产品经验/业务经验,积淀到现在的AI产品认知,这个内核是不会变的。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在这个AI浪潮里,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它强化到1%,围绕它长出一棵大树/一片森林,很有意思的路途,不是么?
一起加油吧朋友!
文章来源于“AI产品黄叔”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