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健康管理工具兴起,逐渐成为私人医生。
「八段锦」成为00后的“广播体操”;
「三伏天晒背」的风潮也流行到了每天涂防晒的年轻人群;
「保温杯里泡枸杞」更是上班时的标配。
“养生”这个词,曾经是长辈们的专利,如今却成了年轻人的新教科书。而这一切都源于越来越脆皮的年轻人。
真实的的数据更扎心:九成以上的年轻人因为“脱发”、“肥胖”、“疲惫”等亚健康问题开始树立养生意识。但是,为了一点小毛病就往医院跑,费时、费财又费力。
这就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既想随时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又不想动不动就跑医院。
于是,遇事不决问AI:有没有AI能够当我们的“私人医生”,平时检查一些小毛小病,帮我们管理好这副身子骨呢?
你的24小时健康管家
在这个AI大爆炸的时代,科技巨头们似乎已经看准了这个需求。从智能手表到AI诊断,一场悄无声息的医疗变革正在上演。“脆皮年轻人”或许真的不用老往医院跑了。
OpenAI和Arianna Huffington正在联手打造Thrive AI Health,要为我们量身定制一个“AI私人医生”。这位数字医生能通过聊天机器人的方式分析你的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管理和社交这五大生活要素,洞察你的日常习惯,给你量身定制改善建议。比起APP,它更像一个GPT版医师。
OpenAI以往「AI+健康」合作案例
AI私人医生最大的亮点在于,它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过上健康的生活,不管你是大老板还是打工人。
以前,只有那些有钱人才请得起私人教练、厨师和营养师。但现在,这位超个性化的AI健康教练可以帮助更多人轻松实现健康生活。比如,它可能会给你推荐一道既健康又便宜,还能快速搞定的菜谱,让你告别汉堡炸鸡等垃圾食品。
详细来说,它能告诉你什么条件下睡得最香,哪些食物最对你胃口,什么运动最适合你,甚至知道怎么才能让你瞬间放松。结合AI超强的记忆力,OpenAI称其为“超级个性化的健康助手”,能为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人提供实时健康建议,让你的日常行为都变成提升健康的小动作。
除了年轻人,对于需要控糖和有基础病的“养生”中年人来说,也很贴心。假如你经常因为工作忙得团团转而忘记吃药、错过饭点、没时间运动,这位AI健康教练就能根据你的医疗数据和生活状况,适时提醒你服药,甚至鼓励你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
坚持健康生活确实需要毅力,但OpenAI的高招是把这个看似艰巨的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通过完成这些小目标,用户能不断获得成就感,激发持续健康的动力。这样一来,健康生活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每天都能实现的小确幸。
AI中西结合医生
OpenAI的野心虽大,但在「AI+健康」这条赛道上,早就卷满了国内外各大科技公司。
在所有AI健康产品中,智能手表和手环无疑是当前最成熟的。它们小巧的设计能够更好地记录用户的身体数据。
苹果早就把Apple Watch打造成了一个“腕上健康管家”。这小玩意通过各种高科技传感器,能让你在手机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心率、血氧、日照时长等一系列指标,还把它们包装成了游戏化的界面(想深入了解?可以看看PConline的文章:《运动手表:当代人的电子“镣铐”》)。
而最新的Series 9和Ultra型号更是厉害,Siri都能根据手表收集的数据回答你的健康问题了。据说,苹果还在秘密开发一款数字健康教练,准备用Apple Watch的数据给你提供私人定制的健康建议。
Apple Watch series 9官网截图
Google也不甘示弱,正在为Pixel手表开发AI聊天机器人私教。Whoop手环更是直接把ChatGPT请来当教练,让你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在硅谷圣地旧金山,人们对健康数据的痴迷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街上随处可见戴着Oura Ring智能戒指、喝着绿色果汁奶昔的健康达人,逛有机超市也成了一种时尚。
当然,在我们这个养生大国,各路厂商也为「AI健康可穿戴设备」提供了玲琅满目的选择。
专业级设备华为Watch 4 Pro堪比腕上小医院。60秒微体检就能快速检测心率、血氧、压力等多项健康数据,还能生成专业报告。更别提它还能当钱包用,接打电话。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随身的私人医生。
华为Watch 4 Pro官网截图
而主打性价比的小米手环也紧随其上。据《中印合作蓝图》报告,这款小小的手环不仅能监测心率、睡眠质量和血氧水平,还结合了深度学习和医学图像分析技术,为医生提供高效的辅助诊断系统。这样一来,医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病人的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AI就是个西医专家。但别小看它,连中医的“望闻问切”它都学会了。
今年五月,华为云和天士力联手推出的「数智本草」大模型横空出世。这下可好,赛博把脉、赛博推拿、赛博针灸,统统照进现实。这个AI中医大模型一天就能把华佗、扁鹤、李时珍的医书全部消化,再加上海量的病例数据,AI老中医指日可待。
商业化的案例已经悄然出现。南京有家叫“鹊堂羽坊”的中药养生茶饮店,引进了AI舌面诊仪和脉诊仪,为顾客量身定制“对症”茶饮。这一招可抓住了不少年轻人的心,成了网红打卡地。一条龙服务,既满足了年轻人的养生需求,又让老板笑开了花。
这种“小病小治”的智能化趋势,或许正是当下医疗体系所需要的。
毕竟近期北大教授的一番话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中国人平均一年看7次病,过度医疗成了大问题。很多人跑医院一通检查,结果就是个小感冒。
面对这种情况,AI私人医生会不会成为缓解医护压力、减轻人们健康焦虑的救命稻草呢?
减缓焦虑还是制造焦虑?
归根结底,AI记录健康数据的方式,不过是“保险”思维的高科技版本。通过预先检测身体数据,提前预判潜在问题,这与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就对数字健康工具泼了盆冷水:
“对数字健康的狂热推动了大量短期项目和五花八门的数字工具涌现。可惜的是,这些项目和工具如何影响医疗系统和人们的健康状况,我们却知之甚少。”
简而言之,就是这玩意到底算不算诊断结果?到底能不能让人更健康?或许AI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PConline发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医生,对健康手表的数据都不太买账。一位PConline的朋友因身体不适去澳大利亚看全科医生,焦虑地展示自己的苹果心电图记录,结果医生只是淡淡地回了句“手表有时也测得不准”。看来,这些高科技玩意儿的数据,在医生眼里还不如一次普通的体检报告。
更让人担心的是,AI也可能是个偏心眼。毕竟GPT-4o、Gemini等一众AI大模型连“13.8和13.11哪个大都算不清。AI私人医生也很可能会如ChatGPT一样,存在性别年龄偏见、幻觉和错误的问题。
“AI医生”并非包治百病,它也有局限性。作为使用AI主体的人,身体是否健康也会受到环境等多因素影响。比如能不能看得起病、吃得上好东西、有没有时间锻炼身体,这些才是决定一个人健康状况的关键。
然而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医疗人员来使用AI,便能发挥1+1>2的效果。
例如,北京医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超声医学大模型YiZhun Ultrasound GPT,就能更快速、多维度地拓展动态实时超声AI应用场景,大大提升诊断效率。
在药物研究方面,AI的表现更是令人瞠目结舌。目前已经有AI设计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比如治疗纤维化的新药。202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甚至用AI发现了一种能够杀死大肠杆菌的抗生素。
总的来说,AI健康监测工具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确实展现了一些潜力:它在某些方面提高了诊断效率,为个性化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专业医疗人员的使用下,这些技术有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体验。
真正的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就像一朵花,需要精心栽培和适宜的环境。AI与健康的融合不仅涉及先进技术,还包括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个人选择等多方面因素。
那么你是否会期待未来有这样一个“AI私人医生”呢?
文章来源于“PConline太平洋科技”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