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 2 周,在 AI 技术圈极少有人知晓的情况下,一个叫做「文风测试」的小网站已经红透了半个社交网络。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文风测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网站,你复制你写的文字进去,然后它告诉你,你的写作风格接近哪些作家。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大概 2 周前,我在小红书上发现了有人在介绍文风测试,然后迅速被其创意和风格吸引,但是当我试图打开网站的时候却发现,这个网站打不开,页面显示 502,502 错误往往代表网站不堪重负,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了我,这个网站可能正在承接大量的流量。

我的兴趣更大了,反复刷新依然打不开之后,于是我尝试直接通过 Google 缓存的网页来打开,并终于看到了网站的样子,通过 Google 缓存的网页,我找到了开发者的联系方式,并有点冒昧的直接添加了对方,此时已经是深夜十一点。

和开发者之一的 Ankie 聊了几句之后,我们就直接通了电话,后来另一位全栈工程师也加入了,我们聊了大约 1 个小时,一方面我为这个「全女生」团队的创意,纯粹和执行力感到敬佩,另一方面则对她们互联网产品的基础技术能力之低感到难以置信,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小产品在接下来的好几天里成为多个社交平台的「AI顶流」。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文风测试共有三位主创,其中一位负责模型和算法,另一位则负责前后端全栈,此外还有一位设计师。全栈工程师的专业其实是政治经济,出于兴趣刚刚开始自学网页开发,因此,在网页里能看到很多「上古元素」,例如直接 htlm css js 一把梭,没有任何统计代码,没有前后端分离等等,只需要右键查看网页元素,就能梦回 20 年前。

负责算法和模型的 Ankie 还在上学,学习的正是 AI 方向,因此,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文风测试并没有使用任何大模型而是 Ankie自己训练的一个小模型,模型小到可以在 CPU 上运行,这其实才是对的——在大模型淹没一起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其实很多场景根本没必要用大模型。事实上,用大模型来做风格鉴定这件事,反而效果极差。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另一个 Ankie 决定使用自己的小模型的原因是,她看到之前有人做大模型哄对象的应用,然后其开发者说亏了几千美金,这人是谁我就不提了总之 Ankie 很好的吸取了经验教训,使得文风测试能够一直以极低的成本运行。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除了在技术上提供一些小帮助外,我还试图积极的帮 Ankie 在如何赚钱或者商业化上出谋划策,但我很快被她们的纯粹打动了,她们真的不想获得什么商业上的回报,和哄哄类似,这是一个完全由兴趣驱动,并只为兴趣服务的小工具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过去 2 周,总共有近百万人使用了文风测试来测试他们自己的文风(考虑到在我告诉她们得加 Google analytics 之前,流量都甚至没统计过,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其背后的模型则依靠 4 台 CPU 服务器来提供服务,在极致的性能压榨下,总共的成本不到 500 元。

在和 Ankie 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使用文风测试的绝大部分是二次元圈子里的用户,并因此和许多用户产生沟通,聊着聊着,我就聊出了一个小需求:oc 分析。

不在二次元圈子里,可能完全不知道 oc 是什么意思,oc 本意是自创角色 (Original Character),许多二次元心中都会在心里创建一个理想的角色,这个角色可能脱胎于看过的动漫作品,也可能是完全自己「捏」的,角色会有自己的设定,偏好,外貌,经历的事件,这一切都是用户设定的。

我知道对于像我这样的「大人」来说,oc 听上去就像是某一种过家家,但其实我从来没有忘记二十年前的那个下午,我和邻居小孩走在放学的路上,边走边聊,我自称旋风战士,他管自己叫墩墩侠,我们时而在城楼并肩作战,时而从云端跃入一段异世界的红尘往事,夕阳照在我们身上,是两个小学生的屁颠颠的背影。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oc 对很多年纪不大的喜欢二次元的人们来说,是一个自然甚至必然的爱好,因为这群人就是有许多想象力,许多创造力,而这个世界又不那么能满足。

当 oc 被创建出来之后,人们自然希望能够和其发生更多连接,因此,聊天,将其转成图片,都成了「搞oc」的方式,也因此诞生了许多相关的产品。

我的 idea 很简单,类似于文风测试,用户可以输入自己的 oc 设定,然后看到最接近的动漫角色是谁。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这个产品简单到不可思议,如果说哄哄模拟器还有一点开发量的话,这样一个简单的测试小工具,几乎就是一个两三个小时能做完的事情,所以我在想到 idea 后,迅速花了2个小时的午休时间进行开发,然后在下午就上线了。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上线之后,我和 Ankie 聊了一下,她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帮我转给了她的朋友以及文风测试的一些用户,没想到 oc 成分测试迅速在二次元群体中传播开了,相关的帖子在2小时内得到了 3000 个转发,而从我这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到流量飞速上涨。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从晚上10点开始,流量每隔半个小时就翻一倍,到凌晨 1 点,网站的即时在线人数已经突破了 1.5 万人,我不知道这群人是不是不睡觉,但是我此时已经困的不行,最后看了一眼数据就倒床入睡了。

第二天流量达到高峰,单日 20 万人来此一游,随后的一周,流量逐渐降低,并回落到 1万左右的 DAU

oc 成分测试既是一个小玩具,又给我们团队的产品进行精准的导流,这部分效果好到不可思议,过去一周,oc 成分测试大约有 30 万人访问,给我们带来了数万 app 下载的转化。

产品复盘:从「文风测试」到「 OC 分析」,AI产品一波流也有春天

当然,和哄哄模拟器一样,oc 测试和文风测试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称之为「一波流」也并无不可,但在这两个小产品上,我觉得结果都很圆满,文风测试用小模型反过来替代大模型,从而实现成本的绝对优势,主创团队「写论文,练代码」的愿望也超出预期的达成了。oc成分测试是我关于流量的一次实验,它验证了我们团队对一个新的用户群体的理解,从更实际的角度,它也实现了极高效的结果转化——算上大模型的成本,每个 app 安装成本也仅为 2 毛钱。

过去半年,不断有比较单一的 AI 内容产品上线,但在我看来,它们更像是某种模型厂的 KPI 产物——没有从真实的需求出发(哪怕这个需求是有趣),也没有真正的给到目标受众,大多数时候,这些产品只会在几个 AI 交流群中流转。

这种现象过多,加之哄哄模拟器其实也没有什么确定的结果(除了开了一个好头之外),导致我一度对于这种「一波流」充满怀疑。直到现在,我想我终于看到了一些新的,不一样的可能性。

我依稀感觉到,AI 提供核心能力的内容(产品),哪怕是单一形态或一波流,在非 AI 或互联网圈里成为爆款,也是足以完成很多目标的,而这可能是有方法论,可以被复现的。

对踌躇满志的2C AI 创业者来说,这或许不是最终目的本身,但路能行至此,我觉得也算是有所收获。

文章来源于“Founder Park”

关联网址

关联标签

文章目录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