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AI 播客知识管理应用 Podwise 的 ARR 年收入突破了 12000 美元,作为一款聚焦播客文本转录、提取和总结分析的 AI 应用,Podwise 聚焦在硬核播客赛道,同时与 Notion、Obsidian、Logseq 和 Readwise 等平台的打通,嵌入用户的知识管理工作流。

本文为 Podwise 团队对产品从灵感到变现过程的忠实记录以及复盘,可以说,从 0 到 1 的复盘超级详细!从宣传、技术路线、AI Model 选择、到付费方式及价格制定等都有提及。

转载自「硬地骇客」官网,Founder Park 仅修正了文章中部分错别字,将部分外链文章替换为图片。

原文地址:https://book.hardhacker.com/

Podwise:https://podwise.ai/

我们写这篇小册子主要是为了记录 Podwise 构建的完整经过,我们尽量忠实记录。虽说成功不可复制,但我们会尽量还原当时选择的依据以及事后的结果,所以这更像是一个复盘故事,而不是成功教科书。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Podwise 是什么?

Podwise 专为播客听友设计的 AI 知识管理应用。在 Podwise 平台,只需 follow 你喜欢的播客,比如「纵横四海」,当有节目发布后,Podwise 会通过 AI 对播客内容进行转录、提取、总结、分析等一系列操作,帮你掰开了揉碎了硬核的播客知识。同时与 Notion、Readwise 等平台的打通,嵌入你的知识管理工作流,协同在其他渠道的包括新

闻,Newsletter,Blog 等内容,帮你完善第二大脑 ????。

我们为什么要做 Podwise?

在经历了 10 年企业服务创业的洗礼后,我们决定从 to B 的生意中跳脱出来。也是因为机缘巧合的关系,有幸拜读了 Gumroad 创始人 Sahil Lavingia 的书 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中文版译名《小而美》),让我们觉得,做独立开发者似乎也是一条不错的路。

在经历几个月的 Gap 之后,我们以播客的形式开始重新切入市场,制作了一款针对 Indie Hacker 的播客「硬地骇客」,名字取自 Indie Hacker 的中文音译,「硬地」也充分表达了独立开发本身的难度极高。

当然为什么制作「硬地骇客」,与这两年互联网、科技行业所面临的业绩下滑和裁员的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预计 Indie Hackers 群体会因为这些因素大幅增加。再叠加 AI 产业爆发,尤其是 ChatGPT 对于开发者群体效率的大幅加成,好像让这件事更成为了一种趋势。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希望在这波大潮中,让独立开发者变成生意

人,不再用爱发电。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所以「硬地骇客」播客的成长其实是伴随着我们团队 Learn in Public 一起的,在经过三个月的播客节目中,我们制作了几期爆款内容:

小宇宙的订阅数很快突破了 3000,我们也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计划,利他的同时也需要利己,我们一直认为用爱发电一定是不持久的,做服务需要大胆谈钱。由于播客的整体体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单靠广告收益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目标停留在两条:

  1. 知识付费-出教程如何独立开发
  2. 自己做产品出海赚钱

但第一条很快被我们否掉了,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有独立开发的作品,虽然我们在企业服务创业 10 年,有很多大型的企业级软件作品,也有很多产品的经验,但独立开发且 to C 的产品确实没有。这似乎不是一个对口的背书。再加上知识付费赛道因为经济原因整体大盘都下滑,在当前时段似乎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所以思考再三,我们还是

选择了做产品这个明显更难的路,希望借此机会也给自己留下一个作品。

从社区出发

在产品这条路上我们为什么看中 Podwise 所面向的播客市场,这个的思路来源完全践行了 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的强调的从社区出发,看到播客积累的 3000 多订阅用户,我们想是否能给他们做些产品?如果不能,那是否可以在播客领域做些什么?从自身和身边出发。

所以我们团队脑暴了一个点子库: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点子库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到,要不然是跟独立开发者相关,要不然跟播客相关。这些是我们分析过后可以横跨的两个圈子。我们认为基于自己的圈子,才有可能做出长久且优质的产品。

其实播客剪辑也是来自我们自己很大的一个痛点,因为要制作「硬地骇客」这款播客,所以我们在播客设备和剪辑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传统的剪辑工具是基于音轨的剪辑方法,在剪辑的过程中一定边听边剪,所以剪辑时长与播客的时长一般有一个比例关系,大概要花费在 2~3 倍的时间。我们在准备这个 idea 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 descript

了,他们主打做 AI 播客剪辑,但可惜的是没有中文,同时也没有录制环节。我们在规划的时候希望从录制开始,到制作完成发布,完成整个流程,因为只有这样对用户来说才是效率最高的。

但你可能也会发现,这样的产品会带来一个问题,只有打通整个链路之后效率的提升才有体感,以我们团队的人力,如果要做到这样的程度需要花费至少 6 个月的开发时间才有可能达成 MVP,这显然会有极大的风险。另外播客剪辑在原有赛道的选手,比如 Adobe 已经在跃跃欲试,并且在尝试 AI 剪辑的部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风险。最后海

外除了 descript 之外,还有包括 Podcastle、Riverside、Zencastr 等之前主要关注录制的创业公司,也因为这轮 AI 的发展把自己的触角往 AI 制作方向延伸了,尤其是上面提到的这三家在最近都完成了一轮融资,我们如果要跑得更快,如果不走融资渠道的话,基本很难追赶了。基于这三点原因,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个 idea。这可能是个很好的

idea,但是不适合我们这样的团队。

面向开发者群体的产品我们为什么没选,主要还是因为女人、孩子、老人、宠物到男人的排序中,开发者核心群体中男性的消费能力最低,并且冲动消费最少,买东西都要货比三家。同样是笔记,可以看到知乎和小红书现在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所以,虽然我们所在的社区是开发者,但本身我们并不想赚开发者的钱,或者换个说法,我们觉

得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也就暂时放弃了这些相关的 idea。

为什么最终选择了 AI 播客的内容,首先来源于现实的需求,例如:「纵横四海」「Huberman lab」「Lex fridman podcast」等内容的听众的笔记需求。

这些需求是怎么被发掘的?我们发现在即刻和小红书经常会有人发播客笔记,因为播客是音频产品,无法搜索和快速通览,在这些平台就出现了很多课代表,其实课代表就是代总结,代提炼的过程,而这个提炼的结果中尤其受欢迎的内容就是脑图。那么既然有这么多人工课代表,那我们 AI 课代表一定有需求,只是我们到底能达到人工的几成

而已。另外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发布总结的人群都为女性高知用户,可能女性用户对于知识的整理有天然的冲动,而这样的人群画像的购买力也是最强的。

其次是 AI 相关,风口上的猪也能飞起来,这句话绝对不是空话。因为 ChatGPT 所带来的这个风潮绝对是一个历史级别的机遇。而且 ChatGPT 还给大家带来一个认知,AI 是有成本的。之前的 SaaS 在用户付费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一些价值困境,用户会觉得你扩展的成本几乎为 0,所以费用上就会觉得贵。但今天一旦用户知道产品背后有 AI 的

支持,那 20 美元的 ChatGPT 对用户就有很强的心理锚定效应。AI 产品等于需要付费这个概念根深蒂固之后,对于产品是非常好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只是大胆收费就可以了。

最后,跟我们最相关的,我们还有一个 3000 订阅量的播客节目,我们可以用自己播客节目来宣传 AI 播客,虽然我们播客的用户画像与播客笔记的画像有所不同,但至少我们不会是从 0 开始。所以我们分析过后一致选择了 AI 播客赛道。

当然也许现在也算是证明了我们当时的判断,但回看的话主要还是要归功于运气。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为什么 AI 播客产品的名字最后取名叫 Podwise。

其实我们当时有两个名字备选:HardPod 和 Podwise。HardPod 是因为有笔记需求的播客本身都是知识型的硬核播客,硬核也就是 Hardcore,HardPod 很自然就是硬核播客的意思。而 Podwise 的名字的灵感来源其实是 Readwise,Readwise 是现今知识管理的中枢型产品,Readwise 这个名字起的也很好,仿佛用了产品之后人就可以智慧起

来。那我们是 Podcast 产品,所以就拟定了一个 Podwise 的名字。

我们其实一开始都倾向于 HardPod 这个名字,以至于 Github 的仓库很长的时间都叫 hardpod-website,而且 HardPod 还与 HardHacker 有个呼应关系。但又觉得 Podwise 对于出海用户更直觉一些,大家一下就能想到这个产品的用途。最后为了确认最终的名字,我们决定针对 native speaker 做一个产品名的测试,把 HardPod 和 Podwise 给

他们,让他们猜一下这个产品是干嘛的,直到一个朋友告诉我们 HardPod 这个名字一听就非常的「性感」,问完我们都长舒一口气,还好问了一下,至此,Podwise 的名字才被确定。

百万美金的利基市场

在选定产品方向之后,我们做了一次市场调研。根据 eMarketer 和 PodcastIndex 的数据, 2024 年全球播客市场的听众人数已经超过 5 亿人,但并不是说播客听众都会是 Podwise 的用户,因为播客的核心功能还是陪伴,而当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播客也都是主打陪伴属性的,Podwise 所服务的硬核知识类的播客主要集中在创业、投资、商业、历

史和健康等类目。

我们假设全球 5 亿的播客受众有 10% 左右的重度用户,而这 10% 的重度用户中又有 10% 会喜欢收听「硬核知识」播客,那就是 500 万左右的受众。那么 Podwise 只要能够转化 1% 左右的核心用户,就可以拿到 5 万个订阅用户,按年算 ARR 也有 350 万美金左右的市场,按毛利 60% 计算市场回报也超过 200 万美金。当然,上面所有的假

设都是最保守的数字,对我们来说,粗算下来这是一个能支撑小团队的市场规模,那我们就可以干。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播客市场的供给,根据 PodcastIndex 的数据,当前还在活跃的播客有 400 万以上。

而平均一个人收听播客的时长为 6-7 小时,所以大量的播客其实是无法被用户收听到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像 Joe Rogan、Huberman、Lex Fridman 等头部播客的时长越来越长,动辄 3-4 个小时。所以注定有海量的播客内容其实是无法被广泛消费的。那么在 400 万活跃播客 和 每人最多 6-7 小时的收听时长之间就存在一个巨大的

供给与消费的鸿沟,所以这里存在机会。而 Podwise 为这种鸿沟提供了解决方案,就是加速消费播客内容。当然方式也不止这一种,在这种情况下,在供给端,播客主理人们也会想尽办法来让自己的内容更多的触达给用户,那这里面一定也存在机会。

另外我们也横向对市场上 Podwise 的上下游产品做了些调研,其中就包括 Readwise,Readwise 作为当前最火的第二大脑中枢型产品,在创始人 2022 年的 Twitter 分享中我们得知 Readwise 的 ARR 为 350 万美金,合理推测现在应该已经突破 500 万美金 ARR,这用了将近 7 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也能像 Readwise 一样 Scale 顺利的话,合理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推测,我们会在 3 年左右的时间达到 100 万美金 ARR。这对小团队来说也会是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

经过这番调研,我们认为这个市场规模是足够支撑我们团队发展的,并且这个规模可能还是独立开发者们选择市场的一个甜蜜点。再小的话不足以养活一个团队,大一些的话将来一定会面临巨头的竞争,因为我们缺乏团队和技术的优势,所以有极大可能在竞争中落败。

MVP MVP MVP

产品目标确定之后,我们优先需要确认用户故事。即我们需要给有听播客、记笔记需求的用户,设计一个路径,能够让他们达成目标。

在这里我们使用了一个 User-Story Mapping 的图表,它是敏捷团队在长期规划用户故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思考用户的使用路径。工具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它把用户的行为划分为三个层级,即:活动、步骤和细节,它们三者是依次拆解的关系。即通过活动来拆解具体的步骤,再根据每个步骤来确认细节。当然工具只

是辅助我们进行思考的工具,核心还是业务,用户到底是如何使用产品的?

我们尝试描绘一下用户使用的过程:用户被 landing page 的展示内容所吸引,通过 Google 直接登录系统,但这时候因为没有处理过任何节目,所以无法查看 AI 处理过的播客节目。所以系统需要引导用户来转录内容,用户可以直接搜索节目来处理,或者用户通过搜索 Podcast 找节目并处理。因为节目处理需要至少 3 分钟时间,所以这里需要

异步通知用户。

通知之后用户进入平台看到 AI 处理的内容,包括总结、大纲、脑图、金句等,当然最重要的是逐字稿,这个是所有内容能产出的基石。在 AI 产出笔记之后,用户可以选择将 AI 笔记推送至自己的笔记本中,比如 Notion 和 Readwise 等。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用户旅程。后续用户可以通过订阅 Podcast 的形式,即时收到新的节目中已处理

的笔记。但这属于优化体验了,我们上面描述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用户要完成 AI 处理播客的必经之路,不能缺乏其中任何一项。

做完用户故事的描述,我们尝试将故事整理进 User-Story Mapping 表中,在活动层级中,我们将用户划分为三大主要的活动:Choose a Plan -> Subscribe Podcast -> Share Knowledge。同时也为细节设置了优先级,比如在 Be User 中,我们可以让用户用 Google 和 Email 注册,但用 Apple 的话就可以放在后续有时间再实现。根据我们讨论

过后,就形成了下面这张 Mapping: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在思考用户活动的时候用的都是必备路径,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全量路径。那是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想清楚产品的全貌,好产品都是与用户磨合出来的。而我们在产品初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快速交付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简可行产品,因为在这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脑子构建出来的,没有任何用

户参与。所以我们需要尽快让用户能够参与进来,来帮助我们验证产品是否真的可行。而构建 MVP 的核心,则需要我们高度提炼用户故事的必备路径,这里有张经典的 MVP 图: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我们的目标是制造一个载具,所以在迭代的过程中每个版本都要交付能载人的工具,而不是每个版本都制造一个零件,等到最后再拼起来因为长时间的交付,极有可能出现我们规划的是给用户造辆车,但其实用户真正想要的是船,那整个产品可能就需要在 6 个月后完全从头转型,那就意味着要完全失败了。

另外如果是工具类的产品,比较忌讳的就是一上来就大而全。大而全的产品本质上还是没找到产品的卖点,大而全就是最偷懒的做法,海外用户不喜欢大而全。

如果你在用户故事精简过后,在第一个 MVP 中没有找到太多产品亮点,那么可能要思考一下这个产品是否值得做,产品在市场上到底有什么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很难让用户产生记忆点,而记忆点就没有品牌,最终就很容易被遗忘。所以模仿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要抄袭。品牌本身是有先发优势的。

最后由于我们的目标客户是听播客人群的细分,所以我们在产品形态上选择了用网站的形态来做。而并没有选择很多 AI 产品通过做浏览器插件的形式,我们觉得这有些违背笔记的使用习惯。并且因为在前期做了一些市场调研,我们的竞品因为只有手机客户端,所以也有用户抱怨的声音存在,这也是我们选择从网站开始的原因之一。

Podwise 正式的宣发是从「硬地骇客」的播客开始的,我们用自己的播客节目,宣传 Podwise 这个播客相关的产品,主打一个免费精准: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经过本期节目,我们的营销历程算是正式开始了,并且在上线当天我们就完成了销售,算是开门红。

因为 Podwise 是一个播客产品,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我们需要找到听播客人群最多的地方,如果有主播就更好了。在国内,最好的播客平台是小宇宙,而最好的播客交流平台是即刻的「一起听播客」群组,所以自然而然,即刻就是我们在国内宣传的主要渠道。另外小红书是一个人人都能????一次的

平台,虽然小红书没有那么容易涨粉,但是流量机制会倾向于给新人机会,如果账号做到一定粉丝数反而倾向于让你投流才能获得流量。

即刻是个小众平台,涨粉相对困难,但因为 KOL / KOC 的比例很高,所以在设计即刻起号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了互动的重要性,因为免费用户不能转录,只能查看会员和平台已转录的播客,每个月 4 期,所以我们提出了免费转录的方案,当然方案发布即刻动态与 @Podwise 账号达成,这样就比较容

易的达成了二次传播,这个活动在后续一个月的时间里,持续的为 Podwise 即刻账号带来了关注和互动。回看还是个非常不错的营销策略。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回复 KOL 的播客相关帖子,因为即刻的马太效应还是挺严重的,所以 KOL 的帖子往往得到的关注度会很高,同时即刻有回复点赞机制,这样高质量的回复就很容易显现出来。基于此,我们会选择在 KOL 的帖子下面回复播客的总结和脑图等相关信息,因为这是快速了解一个播客内容的捷径,所以

就会吸引用户来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服务?进而转化为用户和会员。

在经过互动和回复的两招后,Podwise 在即刻「一起听播客」圈子已经小有名气,但要爆发还缺少一环,真实 KOL 的硬核推荐。KOL 的推荐一定来自广泛的受众覆盖,这样才有可能更大概率击中 KOL。更重要的是需要产品体验真正打动用户,这样才会自发的给产品代言。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前提

还是酒香,所以,好产品和高覆盖宣传缺一不可。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经过互动、回复和 KOL 传播之后,在即刻平台播客相关的意见领袖对于 Podwise 的产品应该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了。

经过即刻的宣传过后,我们意外的发现了在小红书出现了 Podwise 的热帖,而且曝光量超过想象: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考虑到我们本身并没有在别的平台做过宣发,所以这次小红书 KOL 自主宣传也很有可能来自于即刻本身的社区覆盖,在热帖下面我们发现,很多用户不知道 Podwise 如何访问,还有使用方法等不太清楚,我们想说,是时候可以做做小红书了。

如果说即刻是一个 KOL 主导的社区,那在小红书,它的流量策略可以让每个人都火一次。所以在小红书「标题党 + 解决方案」是一个非常好的流量获取策略,比如:哭死,姐妹们,家人们,谁懂啊等等,当然如果你的标题内容主打帮大家解决一个问题,那这篇内容是有可能迎来传播的,当然是有

可能,不是绝对,毕竟小红书的推流策略是一个黑盒。

Podwise 在小红书的起号是通过类似方式起号的,这也是一篇典型的「标题党 + 解决方案」的文章,因为这篇笔记的图上文字是:「听播客做笔记,终于等到你」,所以属于内容标题党 + 封面解决方案的组合,如果你也想要尝试在小红书做账号,那也可以试试看。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另外小红书也是 Gen Z 时代用户的搜索引擎,所以如果你要做小红书,一定要注意长尾流量,在你不是 KOL 的情况下,你的内容被刷到的概率不会很大,但是假如用户对于某件事寻求解决方案,那么如果你有一篇相关的笔记,那这篇笔记会持续不断的获得流量,进而产生转化。类似于你做搜索引

擎的 SEO,所以在小红书发笔记时候,需要时刻思考 SEO,我这篇笔记到底要占领哪个关键词,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而如何发现用户到底在搜索什么?可以从小红书本身的搜索框提示出发,看看用户到底在搜什么?进而写一篇相关的笔记。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所以当我们发现用户在小红书上排名第一的竟然是 Podwise 怎么用的时候,我们就立刻决定写一篇 Podwise 使用教程的内容,至今还在不断的收获点赞和转化。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另外不论是即刻还是小红书,回复相关热帖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流量获取手段,小红书甚至有个功能,在你的帖子被其他网友点赞超过一定次数之后,小红书会提示你将回帖直接发成一篇笔记,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曝光手段。

这些是我们当前在获客的一些方法,这里也推荐播客节目「乱翻书」的一个传播金句:「用户最爱转发的内容有三种:一种叫喜闻乐见,一种叫感同身受,第三种叫对我有用,它们的共通点都是与我有关。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底层逻辑,适用于各种社交媒体,如果你的内容还做不到「喜闻乐见」和「感同身受」的话,那至少保证「对我有用」。这可能是成本最低的获客方式了。

最后营销这件事,重点在如果 10 万行代码可以成就一个优秀的程序员,那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有发过哪怕 1 万字的营销文案。如果没有的话,请坚持下来。

意料之外的爆发

在黑五到来之前,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竞对的 65% OFF 的邮件,其实没有思考太多,下意识告诉我们,黑五确实该做一次优惠,而且折扣力度应该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选择是跟随。

结果在即刻 和 X 平台上形成了非常好的传播效应,(小红书因为审核的关系无法透出优惠信息,所以不太利于传播。)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面,就卖出将近 150 份订阅,其中绝大部分是年订,一举突破了 $10000 ARR,事后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动,但回过头来看确实非常偶然。我们试图找

到一些偶然背后的必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应该是定价:

Podwise 的定价是 $9.9 一个月,年订的话折算到月 $5.9,按人民币计价的话超过 ¥40 人民币,这对于国内用户来说是有些偏高的,对比国内付费渗透率较高的应用来说,年订 ¥298 已经是很多产品上限,可以注意网盘和视频会员,他们定价大多都在 ¥198-¥298 之间。而 Podwise 的年订价格是超

过 ¥500 的,这对于一部分是是有一定疑虑的,当然这是针对国内市场的定价问题,对于国外来说,$9.9 的定价本身不存在问题。

通过 3.5 折左右的折扣,我们将 Podwise 的年订价格降到了 ¥290 左右,这样结合用户对于 AI 高成本的预期,比较成功的实现了一次势能转换,为什么说是势能转换,主要是将前期的一些品牌曝光度,美誉度等等在一次活动中的集中变现。

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发现 Podwise 的增长曲线比活动之前来的更加陡峭一些,明显是受众增加而带来的订阅增长,我们分析这里面一定有来自活动之后订阅用户的二次传播,这些都是免费的流量。

所以我们也认为在产品获得一定曝光后,适当通过活动甚至互动赠送的方式发展种子用户,也不失为一个获得客户的好方法。当然,所有的前提都是产品足够惊艳。

可以看到,Podwise 本身订阅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其实也不是偶然,前期大量的宣传工作对于品牌的建立和曝光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产品自身的美誉度更是产品能够多次传播的根基,首先是酒香,其次才是让巷子不要那么深。现在 Podwise 的订阅量还非常少,后续我们还需要一步一个脚

印,让对 Podwise 有需要的用户能更方便的触达产品。

对远景的一些规划

Podwise 当前的主要形态是 Web 版,虽然有 Mobile first 的设计,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打开,但毕竟不像 app 那样方便。所以移动版的 app 是我们未来首要的目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发现在平台营销时,大量的用户会问在哪里下载?而且还出现了用户在 App Store 中购买了同名的 app 发现不是我们的产品,过来找官方账号抱怨的。而且移动版可以至少帮我们做两件事,第一是扩大 Podwise 的应用场景,之前主要做笔记,现在也可以听了。第二是

扩大产品的曝光范围,多平台的曝光是独立开发产品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只需要 10000 个忠实用户就够了。类似于游戏的全平台发布,如果成本不高的话,强烈建议做多平台发布。

Podwise 当前的客户组成还是华人为主,包括大陆和台湾地区,海外用户的比例当前还比较低。所以从营销上我们除了继续深耕国内的各大平台之外,我们首要的目标还是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其中就包括 X、Reddit、Tiktok 和 Instagram 等平台。除了北美市场是 Podwise 出海的重点之外,东

亚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儒家文化圈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是相同的。在营销上还是有非常大的挑战的,我们也会尝试是用投流的方式来宣传产品,只要投流是正收益,我们就可以持续投流,将客群越滚越大。

当然如果要扩展海外市场的话,除了在营销上需要跟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本地化。尤其是在笔记盛行的日韩地区,我们需要做界面、包括内容的国际化。由于全球 95% 的头部播客都是英文播客,所以东亚语言都需要做英文到当地语言的翻译,这样可以满足很多语言学习者的需求,尤其在东亚

英语不是母语的基础上。当前 Podwise 的中文用户会看到中文和英文内容,未来日韩的用户也需要看到他们当地语言和英文的组合。这是对他们最习惯的内容。

最不应该犯的错误

如果有什么是我们最不应该犯的错误,那就是我们在定价的时候期望用信息差来赚钱。

Podwise 与 Otter.ai 之类的产品有个很大的区别,Otter 是服务于会议场景,在会议的转录中,基本不太可能出现重复音频,所以 Otter 的转录时间是肯定会被用满的。但 Podwise 不一样,Podcast 的有很强的头部效应,所以热门节目只需要转录一次,就可以永远服务其他用户,而 Podwise 服务只

需要转录一次,也就是利用一份资源消耗,赚取多份利润,这是 Podwise 规划盈利模型的基本逻辑。

结果,在第一次测试的时候,多为用户直接提问,是不是你们会缓存节目的转录结果,下个用户来的时候就不用再次转录了。这里面产生了两个逻辑:有用户提问,如果是我转的,那我能不能拿后续的阅读分润?还有用户提另外的问题,如果已经被转过的节目,我在学习的时候能不能只扣我 0.5

次。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做产品永远不能把用户当傻瓜,这是我们最大的错误。

接到用户的灵魂两问之后,我们也紧急讨论,最后决定将计费方式变更为:主动使用 AI 处理播客会扣除次数,但查看已处理过的节目则不扣除次数,并且 Podwise 平台会帮大家默认转平台上订阅 Top 100 的节目。从这个决定看,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无法利用播客的头部效应来降低成本,

而且平台还默认转录内容当成大家免费的资源。在这之后,考虑到利润,我们只能寄希望于 GPT 规模化降价以及 Podwise 自己的规模化盈利了。但没办法,我们不能通过惩罚客户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在最初的计划中,我们希望通过邮件的形式来与客户沟通,通过周报与新功能发布在邮件中跟客户沟通,但通过植入邮件的监测后我们发现,邮件的打开率非常低。我们才开发反思是否应该有更直接的方式?经过讨论过后我们优先尝试去建立即刻的 Podwise 官方账号,并开始在一起听播客群组中

营销,在这之后发现这种模式惊人的有效。因为社区的强互动性让大家对新产品非常热情,之后我们又开拓了包括小红书和 X 的官方账号,当前正在做 reddit 账号的尝试。如果有什么事是可以尽早做的,那应该是在用户聚集场所建立官方账号,你会收到很多有效的反馈,也可以帮你拓展新用户。

虽然 Podwise 是一个订阅制的产品,而海外的订阅制一般只支持 Apple、Google、Paypal 和银行卡订阅这四种,但假如不订阅的话,包括微信和支付宝等方式也是可以支付的。在开始我们只支持了订阅的方式,在黑五大促后,因为销售量飙升,我们在各个渠道突然接到了大量无法付款的反馈,这

才让我们反应过来,之前可能大量购买都被挡在了支付环节。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用最快速的方式支持了 One-time 也就是一次性支付,也因为一次性支付的支持,顺道也支持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但即使速度很快,这次改动也只赶上了我们黑五活动的尾巴,损失了部分用户。后续我们紧急补了一

次 Cyber Monday 也就是网络星期一的活动,并告知我们已支持更多的支付方式,在这次 Cyber Monday 的活动中也挽回了部分用户。直到今天,One-time Payment 在我们所有支付的比例中仍然占据 30% 的份额。所以,关注用户的支付习惯,不用教条的追求「订阅」,降低用户付款的难度,一

定要重点关注。

自从 Podwise 发布过后,突然就出现了十几二十家投资机构对产品感兴趣,我们开始还有点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做的产品有价值所以很多人关注,证明自己做对了。但与众多投资人聊过之后,我们才发现不是的。在当前 AI 创业火爆的大背景下,很多投资人也陷入了 FOMO 的情绪中,开始频繁找

项目聊,但因为当前国际局势的关系,美元基金已经全面退潮了,人民币基金背后的 LP 又多为政府,所以大家出手都非常谨慎。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投资人只是找项目来聊确保自己能跟上时代而已,说白了,只是利用自己投资人的光环来找项目学习。为什么如此确定?因为在跟我们聊的过程中

很多人根本没有用过 Podwise,这是很令人沮丧的。尤其还有一个国内大厂的战投基金,竟然拉着公司的部门轮番跟我们交流,在交流完一个后,我们果断拒绝了后续的沟通。

在自从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内部制定了一条规则,我们只跟 Podwise 的年订投资人聊,我们将沟通当成用户访谈。这样对我们来说也公平了。最后,我们建议大家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投资人身上,有这个时间,不如多去关心一下自己的客户。

还会坚持干的几件事

Podwise 到今天,还远没有成功,但我们认为产品应该度过了 0-1 的 PMF 阶段。过程中运气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尝试总结,而是在充分讨论后,我们认为:如果还有下一个产品要做,我们会坚持的几件事: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快速发布,我们很庆幸在 beta 测试的时候,客户给我们提了计费方式的问题,我们才在这个过程中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并且添加了趋势页面,如果再过两个月,我们做的更成熟直接发布,那可能会损失很大一部分流量。所以,确认 MVP,让产品尽快与客户见面,寻求反馈,

快速迭代,是我们永远追求的链路。

最后,大胆谈钱。产品发布的第一天开始就一定要有付费选项,想好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果是 AI 产品一定要充分计算自己的成本,好的 AI 产品毛利要高于 60%。尽量不要贱卖自己的产品,9 元人民币和 9 美元之间有 7 倍的差距,而不同地区的最低时薪之间差距巨大。我们已经作为独立开发者,

算是数字游民了,可以赚高时薪地区的钱,能做地理套利,千万不要错过。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Founder Park”,作者:Founder Park

AI 播客应用 Podwise 三万字复盘:两个月 1.2 万美元 ARR 之路

关联网址

关联标签

文章目录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