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AI导演?明明就是个AI傀儡

自生成式AI,特别是文生图、文生视频的AI平台开始涌现,关于其内容质量与原创性的争议就层出不穷。

而随着众多主流媒体越来越多使用AI参与内容制作,AI内容也从小众圈层的圈地自萌逐渐“入侵”到普通人的生活当中。

从年初围绕总台春晚AI吉祥物的批判,再到近期关于芒果TV新推出的AI导演“爱芒”的吐槽,被AI生成内容频繁入侵的观众也表达出越来越多对于AI内容粗制滥造的反感。

如何让AI参与制作的内容更受欢迎?技术、媒体与观众三方显然还没有找到平衡点。

AI综艺导演大翻车,AI内容迎来反噬?

AI导演?明明是AI傀儡

3月15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以下简称湖南广电)宣布推出首个AI导演爱芒(英文名AIM)。

作为国内首个AI导演,其相貌通过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双平台制片人的人像合成而成,声音由95后和00后年轻导演的声音合成,现阶段爱芒主要担任助理导演角色。

作为湖南广电深入探索“文化+科技”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推出爱芒旨在进一步打造功能强大的超级平台,并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按照湖南广电的规划,其未来将成长为成熟的AI导演。

身为一名新人导演,爱芒参与制作的第一个节目就是由湖南卫视王恬工作室推出的《我们仨》,其对节目的定位是通过郭麒麟、毛不易、魏大勋三位好友的旅行探险,为观众带来欢笑及轻松的体验。

AI综艺导演大翻车,AI内容迎来反噬?

爱芒还给三位嘉宾明确了分工:他们仨需要在旅行中自己拍摄视频,自己规划行程,自己承担费用;此外爱芒会把他们拍好的视频素材,根据要求由算法生成vlog。

但就爱芒在节目中实际发挥的作用来看,其距离湖南广电设想中的美好前景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首先是对于“爱芒”形象的争议,在超写实虚拟人技术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的当下,这位AI导演充满恐怖谷效应的建模恐怕不用过多赘述各位读者就能感受到:

AI综艺导演大翻车,AI内容迎来反噬?

同时随着节目的推进,爱芒真正的技术能力也受到了观众的质疑。在弹幕与社交媒体的相关评论区最常见的表述之一,就是感觉这位新一代的AI导演并没有与过往的AI有明显进步。

而对于这档以AI导演参与制造随机性为宣传点之一的节目影响更大的,就是节目中的许多细节都暗示着所谓“AI随机性”依然存在着大量人工干预。

真人导演的身份被爱芒所掩盖,同时这种所谓的AI创新不仅没有为节目带来预期的新鲜感,反而成为了广告植入的掩护:

在节目的其中一段,三人驾驶的车辆陷入雪中,全体村民都前来帮忙推车,但一番折腾后汽车依然纹丝不动,三人便向爱芒询问意见,最后AI导演建议使用车辆自带的雪地模式即可让车辆恢复行驶。

AI综艺导演大翻车,AI内容迎来反噬?

讲真,看到这一桥段的时候突然没忍住莫名其妙地笑了一下:果然AI再怎么飞速发展终究还是人类的“玩物”,该参与恰饭的时候还是得乖乖参与恰饭。

不过饭是恰到了,但至此从形象到技术水平再到参与程度,爱芒都成为了一名“下头”的AI导演,即便融入了大模型等概念,其依旧是一位流于形式的AI导演。

而这也不是芒果系第一次因为AI元素参与到综艺节目中被观众诟病。在之前的《快乐大本营》改版后推出的《你好星期六》中,虚拟主持人小漾就因为太多生硬与尴尬的桥段影响节目效果,最终在观众的骂声中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节目。

不过即便经过了此前的挫折,芒果依然选择再次加入AI元素,除了追逐热点的因素外,也确实反映出主流媒体在AI大发展趋势下对潮流的迎合。

AI内容成大势,却难成大事?

除湖南广电外,进入2024年以来,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众多主流媒体都开始大规模探索AI内容的应用。

开年至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经推出了三部标志性AI视频作品:《千秋诗颂》、《中国神话》和《来龙去脉》。

作为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将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诗词转化为国风动画,通过艺术与代码的融合,展现独特的中国审美。

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联合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制作的“中国神话系列微短剧”《补天》随后也正式上线,以创新的方式解读神话传说中蕴含的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密码。作为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其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全部由AI完成。

由CGTN推出的《来龙去脉》则是一部AI译制英文版系列微纪录片,通过AI技术完成全译制流程,探索了影视译制的高效应用场景,预计将实现译制精准度和效率的显著提升。

AI综艺导演大翻车,AI内容迎来反噬?

同样在国内媒体领域拥有影响力的北京广播电视台,于3月16日成立了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旨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综合应用。实验室联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多个知名机构,遵循“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促进技术和传媒的深度融合。

在“AI智能辅助制作”和“AI数字人”两大重点方向上,北京台通过技术与节目的协同,推动了一系列创新应用:在纪录片中应用AI绘画模型制作版画风格动画;在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则推出AI视频互动小程序“龙年AI就福你”。

而早于北京广播电视台一年,上海广播电视台于2023年2月25日就已宣布成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明确了六大主要研究和应用方向:

财经媒体专属AI大模型、新闻资讯类大模型应用、智能语音和大语言模型应用、智能手语数字人、生成式智能与多媒体通信、以及人工智能应用下的传媒伦理研究。

AI综艺导演大翻车,AI内容迎来反噬?

此外,上海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期间推出了首个AIGC应用集成工具——Scube(智媒魔方)。

Scube整合了多种AI能力,如多模态素材识别、自动生成稿件、全语种智能翻译、视频自动剪辑等,为报道团队提供一系列新闻制播服务,从内容整理到新媒体端内容制作播出,再到新闻稿件生成、内容翻译和视频字幕生成等,已经形成全套服务体系。

可以说,目前在AI内容生成领域,国内的主流媒体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如湖南广电面临的挑战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探索都一帆风顺:

如何将AI内容与现有形式巧妙融合,实现技术、媒体与观众的共赢,是接下来摆在众多主流媒体前的难题。

AI,不是内容生产的捷径

在主流媒体介入之前,个人创作者对于AI内容应用的探索可以说基本停留在小圈层之内;而主流媒体一旦对AI广泛应用,其对于行业就充满了很强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标志着一种自上而下的,对于这一新兴表现形式的肯定。

与此同时在内容本身的质量上,观众就会主流媒体的完成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爱芒受到批评的一大的原因,而当下也并不是只有这位AI导演面临着观众的“苛责”。

作为国内动漫爱好者的集聚地,一向严苛的B站网友对于总台《千秋诗颂》与《中国神话》系列AI动画的评价也偏向负面,甚至以早年知名的粗制滥造动画代表《雷锋的故事》做类比,以至于目前《中国神话》系列动画已经关闭了弹幕功能。

AI综艺导演大翻车,AI内容迎来反噬?

对于这一系列AI动画的攻击主要围绕在“审美降级”上:AI生成的如PPT翻页一样的所谓动画、错误的人物结构与光影以及从来对不上的口型,都让相关作品难以被称之为真正的动画。

但这样审美降级的产物就如此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主流媒体之上,甚至成为追捧与首肯的对象,很难不说是一种赛博魔幻。

评论区的一位网友更是一语道破AI动画的幻象:

东西越来越方便,审美越来越降级,用心做动画的人越来越心寒…我始终认为过去一笔一笔磨出针的时代作品更好,动画又何尝不是艺术啊,日漫过去或许没有那么逼真的音质特效,没有那么方便的工具,但是场景处理和艺术表现从人手里出来是那么惊艳。

可惜市场化后终究会诞生粗制滥造的作品。中国有那么多动画作者有想法想创作,我刚刚接触动画专业一点点学分镜学画动态的时候觉得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不是说ai不好,只是希望这种方便的事物,不要成为粗制滥造的帮凶,从中诞生的快餐也不要太快太早击碎我的艺术幻想。

‍不论AI导演还是AI动画,亦或是其他AI参与的内容,之所以导致观众的反感,根本原因都是没有围绕内容本身来进行创作,而是将AI作为噱头,最终使其成为内容创作的捷径。

AI综艺导演大翻车,AI内容迎来反噬?

观众本应在AI的助力下享受到更优质的内容,而不是在急功近利中一步步审美降级,沦为粗制滥造内容的倾泻场。

而他们反对的也从来都不是将AI引入内容创作中——毕竟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为了使用AI而使用AI,将其作为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那么再多AI内容的涌现也无法真正打动人。

爱芒的翻车如此,AI动画的翻车亦是如此。

AI内容的反噬已开始,而这不论对于观众还是媒体,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元宇宙新声”,作者:元时文化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