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复盘AI市场:现在进场来得及吗?

AI 最近确实是冷了不少,年底的两三个月大概也不会有太多事情发生。那目前遇冷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AI 到底还行不行?现在进场早不早?未来融资市场会如何变化?这都是我们力求要在本文中解决的问题。

所以,接下来的内容,是我们对今年以来 AI 市场的一个全面的复盘和总结,相信能提供一些 insights 给你。

AI的对错早晚

曲凯:我们首先聊一下,AI 的对和错、早和晚的问题。你现在感觉 AI 是不是对的?

炳见:必然是对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倍数或者加个零那种量级的对。

互联网是对生产关系的重造,而 AI 是要把这背后的生产力引擎替换一遍。蒸汽机发明的时候,已经存在的纺织作坊会演变成大型工厂,更重要的是,未来会出现燃油机,燃油机会带来汽车这个新物种,汽车又会带来新的出行和旅游行业。

而且经历了这大半年以后,我对这个答案更坚定了,一方面,更深入地了解了每一个模型的能力之后,你对它能到达的天花板更清楚了。另一方面,你也能看到每一波创业里面它进来的人的质量是怎么样的,比如就对比每个行业里前 5% 的人,我认为这一波里面进来的人的质量无疑是高的。

曲凯:那早晚的问题呢?虽然它是一个对的趋势,但是 timing 很关键,你又不能当先烈又不能错过时机,对吧?

炳见:早晚问题上,我觉得现在很像移动互联网的 2009 年。

整个移动互联网有三个时间点非常关键。

  • 2007 年,iPhone 1 发布,相当于打响了发令枪,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开始从零构建。

  • 2010 年,iPhone 4 发布,移动互联网有了一个清晰的能力框架,我们今天的手机和 iPhone 4 只有性能上的差异,在能力点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也就是说,2010 年创业者已经可以基于一台成熟的手机去构思 App 了,所以你会发现小米也好、美团也好,都是在 2010 年成立的。

  • 2012 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爆发年,像字节、滴滴、小红书、快手都是在 2012、2013 年左右成立的。为什么是这个节点?因为 2012 年的时候整个手机已经开始铺下去了,它逐渐到达了一个 20% 的渗透率。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性能是在连接,所以说一旦突破 20% 以后,人与人的链接、人与服务的链接、人与内容的链接,就开始打通了。

  • 2012 年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事情,就是每年春节的时候,PC 端的流量会掉下去砸一个坑,然后放完假会很快反弹回来。但是 2012 年的春节以后,PC 端的流量再也没有回来,这就成为了 PC 端与移动端交接的 “万历十五年”。

所以如果我们对标去看 AI 的话,其实它也会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

GPT 3.5 的发布,就类似于是 AI 界的 iPhone 1 时刻,接下来大家就在等一个更加成熟的 iPhone 4 发布出来,它需要具备更强的推理能力、更长的文本记忆能力、更少的胡说八道,以及多模态的理解和生成能力。

曲凯:我们也差不多是这个观点。因为 2010 年还有一个事情发生,就是墨迹天气、中华万年历等等这些工具型产品出现了。大家应该都认可说工具是最基础的一个产品的形态了,但 AI 现在还没有多少类似的工具出来,所以我们就大体推演了一个结论,说现在可能是 2009 年这个样子。

不过虽然绝对值时间对标是 2009 年,但现在时间的流速要快非常多,2024 年不一定是对标 2010 年,它很可能就是 2011 年甚至 2012 年。所以也许明年就是一个 AI 的大年了。

在你看来呢?你觉得我们距离 iPhone 4 时刻还要多久?

炳见:乐观来看的话,可能就是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曲凯:我最近跟一些做大模型的人聊,基本上给我的时间点也都是半年到一年这个区间。

炳见:我发现大模型行业带给我特别正能量的一个事情就是这些人真的是极其乐观。

曲凯:对,我也发现了,做大模型的人都偏乐观。那对于投资人来讲,你们今年就进来投 AI, 你们不会觉得偏早是吧?

炳见:对,我们不觉得偏早。除了语言模型,和上面会长出来的应用,其它的模型也在解锁自己的 iPhone 1 时刻、 iPhone 4 时刻。

不只有语言模型可以投,还有很多其它的模型可以投。如果说 Transformer 或者另外一套算法架构能够准确地预测下一帧,那么视频模型就出来了,就会解锁下一个抖音级别的内容平台。如果说我们能够准确地预测下一个蛋白质序列,那么蛋白质模型就出来了,新药研发这一块又可以往前迈一大步,还有 3D 模型、具身智能模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期待的。

我们在模型层、应用层、基础设施层、和机器人行业,都在积极地看和投。

曲凯:大家经常说国内的投资人其实错过了 iPhone 当时硬件端投资的那一波机会,那现在 AI 有点像是说从底层的基础设施开始投了,就你能参与它基础的组织形态的这样一些东西了。

炳见:对,你既在投它的应用层,也在投它的产业链,包括底层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也包括模型层。

苹果在当年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应用能够爆发,所以当时它只做了平台层,而没有去大规模地做应用,至少没有做微信这样的,但是放在今天,如果它一开始能够有一个更明确的预判,它会自己下场把应用做掉。

所以在竞争的规律上的话,这一波跟上一波会很不一样,整个市场的预判能力在变强,竞争会更加犬牙交错。

你会发现模型层也要像英伟达一样造 GPU,或者端到端的做应用,应用层的也会做到模型层,做基础设施的为了让自己的 GPU 永远有销路,会拉自己的模型联盟。

曲凯:那如果我们把 2010 年当做移动互联网的元年,然后 2010 年到 2012 年这两年之间应该是最好的项目集中出现的时间。那作为一个投资人,你觉得到底哪年入行是最好的?

炳见:我觉得 2010 年上下入行可能是最好的,当然越早越好。比如说你作为一个投资人,想要投中一个像京东这样的案子,可能在网易时代就要入场做投资了。有过一些标杆案例,也有错失过的一些项目,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京东出来的时候才会更好地抓住。

曲凯:那对于创业者来说呢?比如我们假设一个非常具象的场景,你非常好的一个朋友问你,我现在到底要不要下场做 AI 创业,你会怎么回答他?

炳见:只要你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越早入场越好。

对于要做的项目有个轮廓就可以,比如我要打一群什么样的用户,用到大模型什么样的能力,设计成一个什么样的功能,不用特别详细,我觉得就可以开始下场了。我认为明年就是一个大模型相对成熟的时候,所以现在就要开始积累认知了。

曲凯:但移动互联网大多数很好的公司其实是 2011、2012 年出来的,对吧?那我作为创业者的话,如果觉得明年才到那个时间点,我为什么不能明年甚至后年再出来?如果跟移动互联网对标的话,好像也行得通。

炳见: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认为 AI 和移动互联网的 gap 是比移动互联网和 PC 的 gap 要再大一些的,所以它要积累更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这波竞争会来得更加激烈。所以的话,从团队组织能力上、融资上,我觉得都要比以前更 ready 一些。以前可能一个 70 分的创业者就已经能够跑出来了,但是今天的话可能得换成是 85 分才能跑出来,那么他可能需要入场得稍微再早一些。

曲凯:有道理,就是整体更卷了,所以要比之前更早入场才可以。

炳见:嗯,我也想再反问一下你,你是怎么看 AI 的对错早晚的?你自己写过一篇文章,叫《All in AI,你退休前的最后一站》,而且你自己是真的做到 all in 了。那你判断这是一个好机会、大机会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曲凯:我的观点可以分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的原因就是回顾过去几年的经历,我会发现每一个个体或者机构的成长,都是跟随一波大机会起来的。然而他在进到这波大机会的时候,他一定也不是百分百地认可这个机会,或者说能想得非常清楚的。等他百分百认可的时候,别人也早就认可了,对吧?等市场达成共识也就没有用了。

所以你看,我们回头看 2011、2012 年市场对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其实是没有共识、甚至有很多反对意见的,但 2013、2014 年入行的人就经常抱怨说自己入行晚了,这中间几乎是没有中间状态的,那是被说进场早了好还是进场晚了好呢?我们选前者。

我们之前几年其实每一波都没有特别赌某件事情,这就很难大成。所以我反思我们要更大程度上接受不确定性,要更敢赌一点,在看到足够的概率之后就充分投入进去,好好把一个机会抓住,把一件事做好。

客观的原因我们刚才其实已经聊了很多了,AI 确实是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和移动互联网非常相似的点,包括它体验上一些哇塞的点,包括说我们讲为什么像元宇宙跟 Web 3 我们都没有去做,核心的一点就是到底有没有 To C 的大的应用?虽然 AI 我们经常会讨论说为什么还没有应用落地,但其实 ChatGPT 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应用了,我们其实已经有一个非常强的平台级应用存在了。

浪潮中的四类机会

炳见:那么一波大的浪潮早期会发生什么,一个现象级的平台从 1 岁走到黄金年龄,会催生出各种真伪机会。移动互联网早期的时候就有四类典型的机会。

  • 第一类机会叫 “手电筒”,它代表的是伪机会,2009 年之前,这类小应用经常霸榜,用手机照明确实是个大需求,但这种小工具太简单了,无法构建产品的差异化,后来每一个 OS 都有一个自己的手电筒,那这类应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 第二类机会叫 “汤姆猫”,它代表的是小机会。当时有一个卡通的汤姆猫的形象,你说什么话,它就会用猫的语气来模仿你。但这类产品没有长期留存率,因为功能太单一了,几天后新鲜感就过去了。不过它最终也被一家 A 股上市公司并购了,这家公司后来也改名叫汤姆猫。

  • 第三类机会叫 “91 手机助手”,它对应的是一个阶段性机会。因为当时我们在买了一个新手机的时候,首先我们的第一需求是什么?是下载各种应用,开始神农尝百草。那时候应用宝、豌豆荚、91 手机助手…… 这些应用商店几乎是谁做谁起量,因为它是相对比较刚需高频的,具有一定的分发能力,所以大家都在想它是不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分发入口?但到了今天你会发现,应用商店最大的历史使命其实是把那十多个 Killer App 扶上宝座,是这十几个应用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入口,它们在分发公众号、短视频、小程序、生活服务,很少有人会想起当年的 91 和豌豆荚了。

  • 第四类机会叫 “抖音、快手”,这是真机会,有长期的留存率,能构建商业模式,且有一定的护城河。但这类机会是张 “暗牌”,当时很难估算市场规模,更难想象未来是千亿美金的公司,可遇不可求。

今天在 AI 的早期,摆在我们眼前的依然是这四类机会,只是,新时代的 “手电筒” 不会像手电筒这么简单,新时代的“抖音”可能是我们从没见过的形态。

曲凯:对,我们再捋一遍,第一类是手电筒,就是各种非常简单的功能,它们是非常快会被淘汰的。放在今天的 AI 里面的话,它可能指的就是各种套壳的 ChatGPT 应用。

第二类的汤姆猫,就有点像是大家在那个节点用尽了想象,努力做出的一个小型的原生应用。

第三类 91 手机助手,也许就是一个三五年左右的机会了。但你刚才在讲的时候我就在想,就是哪怕当时可能有人能想到说它是一个阶段性的机会,但在那个节点如果给你个机会去投豌豆荚,你是不可能不投的,或者投到了应该还是算成功的,如果能退好的话。

炳见:对,这种创业它成功与否,就取决于退的情况。因为如果一个应用商店留到今天的话,它的价值就变得很小。91 它有一个事情做得很明智,就是它在 2012 年的时候以 19 亿美金卖给了百度,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天价了,投资人和创始人皆大欢喜。

曲凯:对,所以这种你就是要想清楚它是一个五年十年,还是三年两年的机会。

第三类阶段性的机会是我们能通过努力不断去找到的,而且当我们看到的时候我们应该是能分辨出来的,只是说现在 AI 里面我们还没有特别明确地看到这种类型的产品。然后第四类这种大机会可能还需要时间,你想象不到。

炳见:对,你如果早期投美团,你投的是一个团购平台,而不是外卖;你如果早期投字节,你投的是内涵段子和今日头条,而不是抖音;你如果早期投小红书,你投的是一个海外购物指南,而不是一个偏生活方式的内容平台。大家都是经历了相当大的转型和演化的。

曲凯:对,所以第四类你反而有个方法,它是最难又最简单的,你就交给时间,交给最好的团队,让他们去搞就得了。反正你自己再纠结,最后也没办法真的想清楚,等你想清楚了,对于中早期投资人来讲肯定也是晚了。所以如果是要投中早期的,可能就是押人就好了。

炳见:对,人永远是最关键的要素。而且这一波创始人,我觉得他们整体的素质能力相比移动互联网会高一个层级。

曲凯:然后我们今年看到的很多 AI 创业者,其实有很多是在做工具类型的创业,对吧?

炳见:任何一波平台机会起来的时候,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工具。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移动互联网最终特别立得住脚的那十多家,最终它们都不是纯工具,而是靠资产立住的。

微信靠关系资产,抖音、快手、小红书靠内容资产,美团、滴滴靠线下资产,淘宝、拼多多靠商户资产,所以拼到最后你会发现,它拼的都不是前端的工具,拼的是后端的资产。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我这个产品 100% 是一个工具,这就意味着它的供给端 100% 是由代码提供的,就没有壁垒,拼代码拼到最后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有相应的资产,这个事情只会是越积累越多,不管是商户资源,联系方式,还是可消费的内容。

我们刷小红书,刷抖音,本质不是因为这个工具多好用,是因为这个内容在不断推陈出新。

所以结论就是如果你做了工具,那么想明白这个问题以后就要尽快去迭代,去往资产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一上来就能想清楚,那么索性就直接跨越工具去做资产。因为像当时移动互联网那波创始人,有些人他确实是类似于快手这样的,早期先做工具,之后转型做社区,再逐渐变成内容平台。但是很多创始人的话,你回头问他,你如果早知道是这样子,你会一起步就做工具吗?他的答案是早知今日我何必当初,我一上来肯定就直接这么做。

总之,不管北坡上,南坡上,都有机会,但不要长期在工具形态恋战。起步可以是工具,但终局拼的一定是资产。

曲凯:对,工具最后大家很少有能退出的。我觉得这个也是当下创业者面临的问题。投资人们在过去十年里面已经踩过坑了。他知道什么赚钱,什么不赚钱,所以你再做个美图秀秀可能是融不到钱的。但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创业者本来是可以试错、可以成长、可以转型的,但现在很遗憾,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另外我也可以再分享一个观察。我们现在看项目经常把它按“To B / To C”来拆分,但现在我们觉得一个特别好用的框架是“生产端 / 消费端”来拆分。AI 目前在生产端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消费端会相对难一点,因为涉及到大量To C 的使用,大量的交互成本等等,所以我们也建议大家可以暂时把关注点放在生产侧,争取一次生成多次使用,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个思考。

投资中的农耕与渔牧

曲凯:从整个融资环境来说,现在的一级市场对于创业者来讲是很不友好的,如果把今年的 AI 放到 10 年前,我觉得现在可能 1000、2000 家公司都已经投出去了,结果现在可能也就 200 家。

所以我们的观察是,现在融资进入到了一个重运营的阶段。你会发现好像真的有概率会投的就只有那么 20 家机构,那你就不能随便就去聊了,你就必须要想好说我到底要怎么讲,我的数据到底什么时候是 ready 的,你要想好这个机构到底要怎么聊,甚至于说要聊谁,他最近在不在投,在看什么方向,就真的要重运营地去做融资这件事情。

而且国内资本跟海外很不一样,美国的机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它会多轮去聊,我今天跟你聊完,下个月我再跟你 check 一下你的进展怎么样啦?数据怎么样啦?国内的机构聊完一次如果 pass 了,就很难有第二次机会了。

所以这个也是我们 FA 业务当下的重点目标,也是我们在帮创业者做的事情。

炳见:对,但我觉得国内现在也在变。很明显的一个差别就是之前大家在投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很像一种流量打法,不断地筛,但 AI 这一波的话现在已经不太是这种打法了,大家也开始守着 AI 这一片田地不断地去跟进这些创始人了,我们会反反复复聊,看这些人有没有变化。本质上这一批 AI 投资人也变成了产业投资人。

曲凯:对,又回到了农耕时代,这还蛮有意思的。

炳见:另外曲老师你看你也做 FA 相关的业务,那么我给你来一个灵魂拷问,当这批 AI 应用起来以后,当创始人想要单笔去融大几千万美金的时候,他该找谁去融资呢?

曲凯:很难。所以我会想给现在的这些创业者一个建议,就是你做好准备,融到 A 轮以后就不融了。

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如果我们把 A 股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扒出来,里面真的拿过投资的项目是很少的。

整个一级市场在中国其实也只发展了 20 年,再之前也不存在这件事情,但还是有无数的人创业致富。那些创业者们,他们当年真的是砸锅卖铁,自己把钱贴进去,这事我一定要干成,干不成就完蛋了。

那现在底层的设施更好了,不外乎就是你不用自己卖房子了,我投你一笔钱,这笔钱送你找到 PMF,但后面你也别拿钱了,你就自己赚钱,自己养活自己就行了。

也许未来就是没有补贴、没有大额融资,资本这件事情就相当于说在 0~1 的时候送了你一程。我觉得是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

炳见:但是验证完 PMF 以后就会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怎么突破竞争对手和大厂的封锁?那这个就非常需要钱。

曲凯:不,你再需要钱,怎么能有大厂那么多钱呢?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你还是要拼团队。

我们现在愿意投的人肯定都是像你前面讲的 bar 已经拉得非常高了,比如可能就一定是大厂里面最好的那个人了。那这个人出来了,大厂换另外一个人,而另外的那个人,本来在大厂里是不如这个人的。那我用类似的钱去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可以?而且毕竟这个事情不是大厂要 all in 去做的事情,就还是要避开大厂的主阵地。

同时这对投资人也提出了一个考验,就是这些优秀的创业团队跟我的关系是什么?他凭什么拿我的钱?我怎么能参与到他的那个生命历程里面去?

炳见:所以这又回到我们开头讲的,你可能需要在他出来之前就认识他,在他上一次甚至上上一次创业的时候,你就帮过他。

曲凯:这让我想到你之前提过的一个理论,你说天使投资的本质是优质人脉变现。

炳见:对,很多天使投资案例是过往人脉的积累与变现。比如大疆、海康威视、米哈游的天使轮投资人,很多是个人,首先那个人本身就是行业里面的一号人物。其次,他和创始人的认识也不是通过行研的方式找到的,而是有很多机缘巧合,惺惺相惜的成分,可能这个人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可能和他认识的牛逼创业者有一些相似之处,然后就决定投他一笔。这是他过往经历的变现。

曲凯:对,就是天使投资的本质是优质人脉变现,那寻找优质人脉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炳见:寻找优质人脉的本质是翻螃蟹理论。从我的自身经历,和别人投得好的项目里,能发现一个共通的规律,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海边可能有一万块石头,但是适合螃蟹寄居的石头往往只有那 100 块,我们要做的就是圈定好那 100 块石头,反复翻它。很多牛人的命运齿轮转动时,是在同一时刻、同一空间转动的,比如王兴做饭否时,张一鸣是他的CTO。

举个例子,我投过一个后来上市的创始人,他第一次创业时跟的大哥是赵鹏,就是后来 Boss 直聘的创始人。那次创业里,他们有一个战略部的负责人,后来做成了一家企服行业的独角兽。而他在百度的老板曾孵化了爱奇艺、一点资讯、海致数据,也是一个行业大牛。总之你看在他身边认识的这一圈人里,已经出了好几家这样的独角兽和上市公司,说明有创业能力的人是天然聚在一起的。

另外我还投过一个创始人,一年收入大概十几二十亿,他当时在百度的部门,也就 50 人左右,但是那 50 人里面出了五六个 1~10 亿美金的 CEO,这是相当高的比例。连他当年的实习生都是毕业即创业,第一次创业就把公司成功卖掉了。

曲凯:这说明那个部门的 leader 适合做投资 (笑),他擅长招好的创始人。

炳见:对,所以这个事情你放在美国的话,大家会提到 PayPal 黑帮。其实规律就是这个样子,中国也在出现很多超级石头,下面翻开是聚集的螃蟹。我们做早期投资的本质就是在反复地寻找这块石头,跟这些石头保持好联系,同时你能不断地给它输送你的资源,这个资源可能包含认知、一起赚钱的机会、心灵按摩等等。在 AI 行业里,遇到很有思考、很有潜力的人,即便因为一些原因没合作上,我也试图保持连接,和这些超级石头们一起成长。

曲凯:对,首先它得允许你翻,这是一块拟人的石头,它也是有脾气的,不然可能翻两下就烦了,说你怎么又来了?

炳见:对,最后你会发现某些人之间就是更容易形成一种磁场,一个人之前的经历和经验,就是会把一些特定的石头给吸过来。

曲凯: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块石头。刚才说早期投资是农耕,现在又加上渔牧了 (笑)

所以最后一个问题,你投过那么多创始人,也经历了很多轮次,你觉得最好的创始人和其他的差别到底在哪儿?

炳见:成功的人万般相似,不成功的人百般不同。

他们做的事情差异很大,个性也差异很大,但,好的创始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遵循常识,这种常识是他们领悟到的商业规律和做事方法。他们遵循的常识都很相似,比如说, ROI 小于 1 的时候不要乱投放, 0~1 没跑通的时候不要声张,晴天修屋顶,好的时候去融资,除了看重产品也看重组织能力的打造,都是一些很朴素的道理,却是他们能跨越行业做成事情的武器。

这也是我这些年的变化,刚开始做投资时,比较容易受表象的影响,这个人的气场、话语等等,会把一些本身错误的事情当成非共识的机会,曾经你希望这个人讲出一些石破天惊的事情,但会发现很多石破天惊的话语并不 work。现在会更看内在了,可能这个人 ego 越小,越遵循常识、大道至简反而是好的。

曲凯:对,感谢炳见,那我们的结论就是继续翻石头,在 AI 的世界里面养出更大的螃蟹。

炳见:养出帝王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42章经(ID:myfortytwo),作者:曲凯



关联网址

关联标签

文章目录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
暂无评论...